1967年,《红岩》的作者罗广斌从五楼一跃而下,年仅43岁,然而14年后,却有确凿的证据指出:当年他没有自尽,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67年,小说《红岩》的作者罗广斌,以一种匪夷所思的方式结束了43岁的生命,官方的说法是,这位笔下有无数钢铁英雄的作家,从五楼一跃而下,选择了自尽。 当消息传出,全国都懵了,一个能在国民党渣滓洞里挺过260天酷刑的硬汉,怎么会在新中国选择这条路,人们想不通,也不愿相信,此后整整14年,罗广斌的死因成了一个谜,众说纷纭。 直到1982年,重庆市复查此案,真相才终于浮出水面:罗广斌并非自杀,这个迟到的结论,像一颗炸雷,把当年的谎言撕得粉碎。 这背后到底藏着怎样的故事,一个坚定的革命者,为何落得如此结局,真相又为何被尘封了十多年? 要说清这件事,得从罗广斌这个人讲起,他的一生,几乎就是为信仰而活的,他出身地主家庭,却转身投奔了共产党闹革命,这在当年需要极大的勇气。 在1948年,罗广斌不幸被捕,关进了人间地狱渣滓洞,老虎凳、辣椒水,这些酷刑没能让他吐露半个字。 但也正是这段血与火的经历,让罗广斌后来写《红岩》时,笔下的江姐、许云峰才那么有血有肉,真实得让人心疼。 直到1961年,《红岩》出版,随即火遍大江南北,印数超过两千万册,连毛主席都说“写得好”,而书中那种为了理想不惜牺牲一切的革命精神,激励了整整一代中国人,罗广斌,也因此成了家喻户晓的英雄作家。 可谁也想不到,写英雄的罗广斌,自己却倒在了另一场风暴里。 在1960年代中期,政治风向突变,文艺界首当其冲,即便《红岩》这样根正苗红的作品,也未能幸免。 而压垮罗广斌的最后一根稻草,发生在1967年2月10日,在重庆后勤工程学院的家属院里,有人看到罗广斌被几个人架着,拼命往楼上拖,他一边挣扎,一边大喊:“我没有罪!” 但罗广斌的声音很快就消失了,等人们赶到楼下,只看到他趴在血泊中,后脑勺凹进去一大块,旁边还扔着一块带血的砖头。 更蹊跷的是,罗广斌的遗体被迅速拉走火化,连家人最后一面都没见到,妻子胡蜀兴当场就崩溃了,她不信丈夫会自杀,因为就在被捕前,丈夫还偷偷塞给她一张纸条,上面写着:“顶住压力,相信党。” 而一个在国民党监狱里都抱定信念的人,怎么可能在自己的同志手里选择绝路,她不信,也正是这份不信,支撑着她在那个“反革命家属”寸步难行的年代,孤独地为丈夫奔走呼号。 可14年的等待,是漫长而痛苦的,直到1982年,重庆市重启调查,当年的重重疑点才被一一揭开。 更关键的证据,是当年看守人员的证词,他们承认事发当天曾听到激烈的争吵,甚至还有一声“推他下去”的喊叫,铁证如山,真相大白:罗广斌并非自杀,而是被迫害致死。 这个结论让无数人愤慨不已,有人说:“罗广斌能在渣滓洞熬过来,却死在自己人手里,这叫什么事儿?” 但也有人问:“《红岩》里的英雄难道是假的吗,为什么要这样对待作者?” 这些质问,穿越了几十年,至今听来依然振聋发聩,可罗广斌的悲剧,是一个巨大的讽刺,一个为革命九死一生的英雄,最终却在和平年代含冤离世,他的遭遇,揭示了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个人的命运会变得多么脆弱。 所幸,历史终究还了他一个公道,而罗广斌用生命和鲜血写就的《红岩》,也并未因作者的悲剧而被埋没。 它至今仍被收录在中小学课本里,书中的红岩精神,依然在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罗广斌用生命捍卫了作家的尊严和历史的真实,他的作品和他的故事,共同构成了一曲关于信仰、真理与正义的悲壮长歌。 这段沉重的历史也时刻提醒着我们,永远要警惕极端,永远要敬畏真相。
1967年,《红岩》的作者罗广斌从五楼一跃而下,年仅43岁,然而14年后,却有确
虎皮芳草潭
2025-08-02 21:12:08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