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李世民突然同情心泛滥,和390个死囚做了个约定: 先放你们回去,来年过来再死,令人意外的是,第二年秋天,死囚尽数归来。李世民大喜,大手一挥,又做了个令人瞠目结舌的决定。 据《贞观政要》和《资治通鉴》记载,贞观六年发生了一件在中国司法史上颇为罕见的事件,当时大理寺向李世民呈报死刑名单,其中涉及390名死囚。 这390人中,多数因杀人抢劫等重罪被判处死刑,但翻阅具体案卷发现,相当一部分罪犯出身贫苦,有的是灾年无粮铤而走险,有的是为还债务而抢劫,唐初经历隋末战乱,民生凋敝,不少百姓生活困顿。 按照当时法律,这些死囚本应在秋后问斩,但李世民提出了一个特殊方案:暂时释放所有死囚回家,期限一年,约定次年秋分时自行返回京城受刑,这个决定在朝中引起不小争议,许多大臣担心死囚会趁机逃脱。 有意思的是李世民并非心血来潮,他曾多次与大臣讨论刑罚问题,认为单纯严惩并不能根除犯罪根源,《贞观政要》中记录了他的观点:“民之犯法,多由饥寒所迫。”这反映了他对当时社会问题的深层思考。 一年后的秋分日,结果出人意料,390名死囚全部按约定返回长安,无一人失约,这个结果连史官都感到意外,专门在史书中详细记录了此事,返回的死囚中,有人在家乡重新娶妻,有人利用这一年时间置办了一些家产,但都选择履行承诺。 李世民见状当即下诏赦免了所有人的死罪,这个决定不仅拯救了390条生命,也给当时社会带来了很大影响,民间开始流传这个故事,成为诚信守约的典型案例。 这件事发生在贞观初期,正是李世民努力恢复社会秩序的关键时期,唐初承接隋末乱世,法制建设刚刚起步,李世民在位期间,一直试图在严明法度与仁政治理之间寻找平衡点。 这个案例的特殊之处在于它体现了古代君主对人性的一种信任,在那个年代,死囚地位极低,几乎没有任何社会信用可言,李世民敢于给予这些人自由,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冒险。 这种做法在当时确实比较少见,中国古代刑法以严厉著称,“杀人偿命”是基本原则,李世民的做法等于给了死囚一个“缓刑期”,让他们有机会重新安排人生。 值得注意的是这390人全部返回的记录虽然见于正史,但后世史学家对其真实性也有不同看法,有学者认为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美化,毕竟如此完美的结果在现实中确实比较罕见。 无论如何这个事件确实对后世产生了影响,它成为古代仁政的典型案例,经常被后世君主和文人引用,明清时期的一些文献中,也能找到类似做法的记录,说明这种理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传承。 参考资料:《资治通鉴》
有一天,李世民突然同情心泛滥,和390个死囚做了个约定:先放你们回去,来年过来
文史充点站
2025-08-02 16:22:49
0
阅读:77
王予
政治手段,约定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