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韩国济州岛有一群独特的女性,她们上半身光着,下半身仅穿一条短裤,聚集在海岸

思念如潮心难安 2025-08-02 16:12:28

上世纪韩国济州岛有一群独特的女性,她们上半身光着,下半身仅穿一条短裤,聚集在海岸边,她们是济州岛上的海女,为了养家糊口,收拾东西正准备下海…… 今年,韩国大制作的新剧《您辛苦了》火得一塌糊涂,把海女这个群体又一次推到了聚光灯下。很多年轻朋友看完剧,都跑去济州岛打卡,想亲眼看看剧里那种坚韧又浪漫的生活。 但说实话,电视剧嘛,总归是加了滤镜的。真实的海女,她们的故事远比镜头里展现的要粗粝、要生猛,也更令人心疼。 在上世纪70年代以前,对海女来说,这根本和“性感”、“开放”没有半毛钱关系,这纯粹是为了活下去。 那时候还没有现在这种专业的潜水服。海女们下海穿的是一种棉质短衣短裤。你想想,棉布的,下水后吸满了水,又沉又冷。济州岛的冬天,海水温度能降到10度以下,穿着湿透的棉衣泡在里面好几个小时,那种刺骨的寒冷,不得要了半条命? 所以,为了能让身体在出水后更快地回温,也为了在水下更灵活,她们干脆就不穿上衣了。身体直接暴露在空气和阳光下,干得快,能少受点罪。岸边会有她们用石头垒起来的“火塘”,一出水就赶紧围着火堆烤火取暖,换上干衣服。 这哪是什么身体自由的先锋探索,这就是最原始、最无奈的生存智慧。她们用自己的身体,硬扛着大自然的残酷。每一次赤裸,都是一次与死神的交手。 海女这个职业,听起来很酷,但当地有句老话:“生为牛,都比在济州岛做女人强。”这话一点不夸张。 她们是“无设备潜水”,全凭一口气。深吸一口气,一个猛子扎进十几米深的海底,寻找鲍鱼、海螺、海参。没有任何氧气瓶,唯一的工具就是一个挂着网兜的浮球和一把撬海物的短钩。 这个声音,被当地人称为“生命和死亡之间的喘息”。听着像口哨,又有点像海鸟的悲鸣,里面混杂着痛苦、坚韧和终于呼吸到空气的欣慰。每一次听到这个声音,都意味着一个海女平安地从海底回来了。 她们自嘲是在“去阴间赚钱,到阳间花”。这份工作,就是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根据2023年底济州道政府的统计数据,目前登记在册的海女只剩下3226人,其中超过65%的年龄在70岁以上。最年轻的海女学校毕业生,也大多是三四十岁的中年人。她们的平均年龄,已经超过了75岁。 聊到海女,很多人会说她们是“女权主义的先驱”、“女性力量的代表”。这话对,但也不全对。 济州岛在历史上是个贫瘠的火山岛,土地不肥沃,男人出海打鱼又常常遭遇海难。特别是经历了上世纪中叶那场惨烈的“四三事件”后,岛上男性人口锐减。活下去的重担,自然就落在了女性肩上。 是她们,一个猛子一个猛子地扎进海里,用捞上来的海产,换回一家人的口粮,供孩子读书,盖起房子。在一个男尊女卑思想根深蒂固的社会里,海女成了家庭绝对的经济支柱,拥有很高的话语权。家里的大事,比如买地、盖房,都是海女说了算。 但这种“地位”,是用命换来的,也是被逼出来的。她们并非天生强大,只是身后空无一人,不得不强大。 之前看过一个采访,一位八十多岁的老海女说,她这辈子最后悔的事,就是让女儿也当了海女。她年轻时拼了命地想让女儿读书,离开大海,去“陆地上”过安稳日子。但女儿心疼她,还是选择继承了这份“宿命”。 2016年,济州海女文化被列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当然是好事,意味着她们的价值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 当地政府也出台了很多保护政策。比如给海女提供免费的潜水服、保险补贴,还开办了“海女学校”,希望能吸引新人。 但现实呢?海洋变了。 全球气候变暖,海水温度上升,对济州岛的海洋生态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过去遍布海底的“海中森林”——海带和裙带菜,正在大面积白化、消失。这些海藻是鲍鱼和海螺的食物,也是它们栖息的家园。海藻没了,海产自然就急剧减少。很多海女告诉我,现在潜下去半天,捞上来的东西还不如二十年前一个小时的多。“大海生病了,我们也没饭吃了。” 其次,年轻人不来了。 海女学校虽然在办,但真正愿意把这个当成终身职业的年轻人凤毛麟角。 再者,旅游的“异化”。 海女文化火了,也成了一种旅游招牌。在一些旅游景点,会有定时的“海女表演”。她们潜入不深的水域,捞一些东西上来,供游客拍照。这保证了她们一部分收入,也让文化得以传播。 但这总让人感觉有点复杂。当一种搏命的生存方式,变成了一种可供观赏的“表演”,它的内核是否也被悄悄改变了?也许再过一二十年,我们就只能在博物馆和影像资料里,去想象这群“世界上最坚韧的女性”的模样了。

0 阅读:52
思念如潮心难安

思念如潮心难安

思念如潮心难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