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汤加的6个15岁男孩因为觉得上课太无聊,就偷了一艘破船想出海冒险,结

牧童的娱论 2025-08-02 16:01:16

1965年,汤加的6个15岁男孩因为觉得上课太无聊,就偷了一艘破船想出海冒险,结果船被风浪吹离航线,他们漂到了一个荒无人烟的小岛上,整整待了15个月,等被发现的时候,大家都以为他们已经没命了,可这群少年却活得像在岛上过暑假一样。 1965年,南太平洋岛国汤加的哈阿派群岛中,一个平静的清晨开始变得不寻常。 六名15岁左右的少年——塞洛、史蒂芬、科洛、卢克、戴维和马诺,悄悄带着干椰子、两袋香蕉、几根木桨,还有一壶汽油,偷了一艘破旧的小渔船,悄悄驶出了他们的家乡努库阿洛法。 他们厌倦了学校里枯燥的课程,梦想着在大海上来一场“少年冒险”。可没想到,这次“叛逆的航行”,竟会将他们带入一个与世隔绝的真实《蝇王》情境。 他们原本计划前往500公里外的斐济或新西兰,幻想着在那里当上水手,开始“自由”的新生活。 但海洋从来不会给人幻想的余地。刚出海不久,夜间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席卷了他们的小船。帆被撕裂,桨被打碎,汽油被雨水打湿,船失去了控制,被风浪推向茫茫南太平洋深处。 六个孩子没有任何导航工具,也没有食物储备。他们在海上漂了整整八天,用捕到的鱼和雨水维持生命,睡在狭窄的船身里,不时被巨浪拍醒。 第八天,他们在极度虚弱中,看见地平线上浮现出一块绿色陆地。那是阿塔岛,一个自1863年被遗弃后,再无居民踏足的荒岛。 阿塔岛崎岖陡峭,四周都是悬崖峭壁,唯一的登陆点是靠近海面的一处礁石。他们艰难地爬上岸,在一片荆棘和椰子林中找到了最初的栖身之地。 他们没有地图,也不知道这座岛是否有人。几天下来,他们逐渐接受了一个残酷的现实:他们是被大海抛弃的人。 但接下来的事情,完全颠覆了人们对“被困荒岛”该有的预期。 他们没有陷入互相争斗,也没有互相指责。相反,这六个孩子建立起了一套近乎“乌托邦式”的小型社会规则: 他们划定了轮班制度,每两人轮流做饭、打水、值夜守火。 每天早上集合,制定任务,比如寻找食物、修缮住处。 为了解决“娱乐问题”,他们自制了一把吉他,用椰子壳和金属丝当做琴弦,晚上围着火堆唱歌。 为了长期生存,他们圈养了野鸡,种下从岛上收集到的芋头和香蕉。 岛上曾经有过居民的痕迹——断裂的石墙、荒废的梯田和一口干涸的井。他们修复了这些遗迹,仿佛在给自己建造一个真正的“第二故乡”。 现实中的他们,并不像小说《蝇王》中的孩子那样堕入野性,反而在困境中展现出惊人的自律与团结。 他们之间当然也有争执——比如谁吃了多一点鱼,谁在夜里偷懒睡觉。但他们从不让争吵升级到暴力。 有一次,科洛在攀岩取鸟蛋时摔断了腿,其他五人花了三天时间用木棍做成简易担架,将他抬回庇护所,然后每天轮流照料他。 一位少年用残破的刀片割开香蕉树,取出纤维为他绑腿,用野草煮水帮助他清洗伤口。奇迹般地,他在几个月后痊愈了。 他们从不使用暴力,也没有首领制度。所有决定都是通过讨论达成共识。这个“荒岛共和国”,在15个月的漫长时光里,居然井然有序。 1966年9月的一天,澳大利亚渔船船长彼得·华纳正驾着“贾斯图”号驶过汤加海域。他偶然看见阿塔岛的山坡上,冒出一缕缕烟火。根据地图,这座岛早已被废弃多年,不应有人居住。 出于好奇,他靠近了海岸。几个头发打结、全身布满伤痕的年轻人从树林中跑出来,对着他大喊:“我们是汤加人!我们被困这里一年多了!” 船长震惊之余,将他们带回首都努库阿洛法。他们一登陆,整个城镇沸腾了——因为这六个孩子,早在一年多前就被宣告“失踪死亡”,他们的家人早已为他们举办了葬礼。 这个故事如果出现在小说里,人们可能会质疑它的真实性。但它确确实实发生了,并且与威廉·戈尔丁在《蝇王》所描绘的那个“人性堕落的孩子社会”完全相反。 在戈尔丁笔下,被困荒岛的孩子们逐渐丧失理性,建立起原始暴力的部落秩序。 而汤加的六个男孩,却用行动告诉世界:即便在最极端的孤立中,人性依然可以选择光明、理性与爱。

0 阅读:56
牧童的娱论

牧童的娱论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