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瓦 某家和卡车对撞事件你怎么不说话】
[阴险] 我说了呀,这是个双输的局面~~~~ 谁赢了都会有一家很麻烦。不过咱们可以从另外的角度来分析一下这个事。
首先呢,用自己家的车去撞墙、撞车、撞水泥墩子、撞任何能体现车结实的东西。这个逻辑是从几十年前就开始了,也就是它是一个非常非常非常古老且从来没换过形势和花样的营销手段。
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在早些年,你可以看到无数个沃尔沃撞车之后基本完好的视频,非常非常的多,然后就是自动躲避的精彩瞬间。单这两项长年不间断的内容,再加上偶尔科普车上的超强用料,就把沃尔沃放在了安全封神的“神位”。(我可没说人家营销的啊,只是说网上非常多。)
看上去长年都有这样的视频很无聊,但它给人们造成的心里上的条件反射是非常深的,就好像大部分人认为狗就一定爱吃肉一样,实际上很多狗经常吃草,还喜欢吃菜花,喜欢吃馒头,红薯,鸡蛋。 你以为熊猫只吃竹子,其实这家伙也吃肉,比如一些鸟类。
“能撞赢大卡车,就是车很结实”,这就是普通老百姓最容易明白,也最容易认可的方式,根本不需要洗脑或是“教育”,只要赢了就是结实。 所以你可以发现,人们在评价那些很惨烈的交通事故时,只要小车被大车压住了,或是撞了,人没事,A柱没事,就是车“真牛逼”。 这就是关键点,所以厂商营销时,必然会以这个为核心去往外扩散。
安全营销这件事,沃尔沃才是最牛的。你可以看到他们家自己在测试的时候都很严格,甚至会用吊车升高几十米扔下去,会从山坡上推下去,各种极端测试,甚至人家车标都设计成有安全带的模样。我不相信这一切是巧合。
所以某品牌选择直接对撞卡车,是个非常高效的宣传手法和途径。但方式稍微有点不成熟。比如露出了对方品牌明显的标识,这会给对方造成影响。如果当时那个卡车是完全隐藏掉可识别标识的,这事就成了,至少可以达到预期80%的收获。
现在这个情况就比较麻烦,营销了对方的名誉,对方必然不会客气,因为这是会直接影响对方销量的展示,对方必然要找回颜面。闹到最后无非就是以下几个结果:
1、品牌删除这个内容,并说确实有点不妥当,给道歉一下。(那么品牌口碑直线暴跌,以后这个梗会成网上常用的,就像现在微信群里经常看到“不予置评”、“友商是XX”)
2、品牌不道歉,对方上告法院,从逻辑上来讲可能会拖延很久,反复上诉或是什么流程,卡车方必然会短暂受影响,势必会找其它解决途径,比如买一台过来再撞一次。
3、双方约定,再找个第三方机构,在双方都在场且直播的情况下再撞一次。这个是最不好的结果,因为不管谁赢了,都会有一个彻底完蛋。如果主角输了,那么口碑和这个车型原地去世,极难翻身,并且会成为互联网最火的梗,甚至现在可以看到老头乐撞翻重卡的微信表情了,这事已经被玩坏了。
如果卡车输了,这品牌的销量会遭到重创。如果是平时根本无所谓,但现在这个事闹的很大,连一些天天养生的家庭群里都出现了,绝对会影响销量和口碑。
并且这里会有一个非常危险且隐性的隐患,你要知道现在重卡或是大卡车的司机有一些是非常“猛的”。他们开车根本不躲避你,他们有巨额保险,甚至有时候晚上都可能看见大货车飞速从红灯的路口开过去,我们这曾经就出过一起这样的重大事故,大货太快了停不住冲进了公交站,后来城中心禁止大车进了。
就在昨天晚上,我在dy看到了很多大货司机很愤怒的职责事件,并且说“真牛逼的话,以后见了xx的车,再也不躲了,这样可以避免双方很多损失,反正你安全。” 虽然这可能只是玩笑,或是泄愤,但这对xx车主是非常麻烦的,如果真有这样的人,这就是巨大的事故了。大货在马路上几乎就是无敌的,说难听点,你小车应该躲他们远远的才对,指望他让你,你要想清楚你有几条命能赌一把。(这一条才是最麻烦的)
4、在这次事件中,我还发现了一些人其实是在推波助澜的,主要也确实争议很大,吃瓜的人比较多。大部分人还是想看再撞一次,大家都想看有没有作弊。
毕竟小撞大,差异巨大,赢的这么完美确实稍微有点“不服众”,毕竟这有点反常,就好像让我和400斤的壮汉一人一拳看谁赢,我没有胜算的,除非让我先打,我打他小弟弟,还有可能,可如果他大腿上肉太多,我还真未必能打到。 这个事其实就是这样,撞击的位置,所选的车型,这里面都是有研究过的,绝对不可能随便找个就撞。(这也是我觉得,再撞一次还能赢的关键,只要选择合适,就有可能。)
否则可以试试直接高速撞击8顿的水泥大方块,看是不是还能安然无恙。
==================
最后简单总结一下,还是我昨天说的,大部分品牌找的公关,或是营销负责的部分等等,其实都还在用10年前的逻辑来营销,已经跟不上时代了,而且现在的网民非常较真,不是可以随便给个结论就信的了。
加强产品品质和技术含量的同时,也应该注重培养和塑造新时代的公关体系了,尤其是不要找那些从知名大厂出来的有脏战绩的公关,他们用的手段又脏又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