岛内罢免案结果揭晓,赵少康发声喊话赖清德,民进党内部显分歧7月。 台湾岛内上演历史性一幕:民进党倾全党之力推动的24席国民党立委罢免案全部以失败告终,新竹市长高虹安罢免案也同步“零封”。 这场被绿营吹嘘为“抗中保台关键战”的政治豪赌,最终以24:0的羞辱性比分收场,彻底暴露了赖清德当局的执政危机。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7月30日民进党中常会召开时,赖清德仅向罢免团体象征性致歉,却宣称“将继续并肩同行”,此举不仅未平息民怨,反而引发岛内舆论“输不起”的群嘲。 前“中广”董事长赵少康在社交媒体直言:“赖清德若再执迷不悟,8月23日第二波罢免只会输得更难看。” 这场惨败的本质是台湾民众对民进党“政治凌驾民生”路线的集体否决。 根据开票数据,全台平均投票率高达55%,远超罢免案所需的25%门槛,其中台北、新北等四大都会区投票率突破56%,创近年地方选举新高。 更关键的是,“不同意罢免”得票率平均达58%,远超2024年“大选”时非绿阵营的支持比例,显示中间选民已大规模倒向反罢免阵营。 民进党此次败因可归结为三重失策。首先是经济治理的全面崩盘:2025年第二季度台湾GDP增长率降至1.45%,出口连续三个月负增长,而两岸贸易占比逆势升至42.3%。 当民众发现“抗中保台”口号换不来薪资增长,反而导致半导体、农业等支柱产业受两岸关系紧张冲击时,意识形态动员自然失效。 其次是“抗中牌”的透支:赖清德上台后抛出“17项策略”限制两岸交流,却在台风“丹娜丝”重创台南时,将救灾资源优先投入罢免造势,引发“宁要政治不要人命”的舆论声讨。 更致命的是,民进党为操弄罢免无所不用其极:侧翼团体在街头散发丑化蓝委的冥纸传单,司法系统配合查缉国民党连署,甚至被曝伪造联署资料,这些行径彻底激怒了沉默多数。 罢免惨败引发的连锁反应,正在动摇赖清德的党内权威。7月28日,民进党秘书长林右昌突然宣布辞职,成为首位为败选负责的高层。 此举表面是承担政治责任,实则暴露党内对赖清德路线的深刻分歧。 “英系”“正国会”等派系早已对“大罢免”的高风险不满,而地方诸侯如台南市长黄伟哲、高雄市长陈其迈,更因罢免导致地方资源空转而怨声载道。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民进党“基本教义派”与务实派的路线冲突。 曹兴诚等罢免团体领衔人在败选后公开炮轰民进党“只敢躲在背后甩锅”,要求停止第二波罢免,这种“侧翼反噬”折射出绿营内部的信任危机。 而赖清德在中常会上坚持“继续投入罢免”的表态,被解读为试图通过制造外部对立转移内部压力,却进一步激化了派系矛盾。 据台媒披露,已有多位民进党“立委”私下表示,若继续为罢免消耗政治资源,2026年县市长选举将面临“崩盘风险”。 两岸关系的微妙变化也在影响岛内政治生态。尽管民进党持续操弄“抗中”叙事,但2025年上半年两岸婚姻登记数同比增长12%,大陆台商招聘会参与企业数创三年新高,显示民间交流韧性远超政治操弄。 更具风向标意义的是,美国在台协会(AIT)在罢免期间保持低调,未如以往公开支持绿营。这种外部环境的变化,迫使民进党不得不重新评估“抗中保台”的边际效益。 面对空前危机,赖清德的应对尽显“骑虎难下”的窘境。一方面,他必须安抚罢免团体以维持绿营基本盘,另一方面又要避免因继续恶斗失去中间选民。 这种矛盾在其7月30日的致歉声明中表露无遗:既承认“结果不如预期”,又强调“民进党不会放弃监督在野党”。 岛内舆论对此评价:“这不是道歉,而是为下一轮政治斗争铺路。”赖清德的困境本质是民进党“双少数执政”的结构性矛盾。 2024年“大选”后,民进党在“立法院”仅占51席,无法单独通过法案,而罢免案的失败更让其“完全执政”幻想破灭。 为突破僵局,赖清德试图通过罢免削弱在野党席次,但此举反而加速了蓝白合作。 如今摆在他面前的选项只剩两个:要么转向务实治理,与在野党协商解决经济议题,要么继续激化对立,将台湾推向更深的政治内耗。 而从其近期动作看,宣布8月初“过境美国”窜访中南美洲,试图用外事议题转移焦点,赖清德似乎选择了后者。 这场罢免风暴揭示的真相是:当政治操弄超越民生底线,当意识形态绑架经济利益,再强大的动员机器也无法阻挡民意的觉醒。 信息来源:扬言继续“大罢免”,赖清德在民进党内被喊下台·环球网
起风了,赖清德噩耗不断,绿营放话罢免王世坚,韩国瑜发出提醒赖清德罢免败了还不消
【1评论】【1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