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临死前,把陈平叫到床前说:“你带着周勃去把樊哙杀了,首级带来给我看。”陈平吓

国际大碗说 2025-08-02 13:07:22

刘邦临死前,把陈平叫到床前说:“你带着周勃去把樊哙杀了,首级带来给我看。”陈平吓得脸色发白,他不是害怕杀人,而是知道这一刀砍下去,不止砍的是樊哙,还有他自己。 樊哙的名字,在西汉开国功臣里绝对是个特殊的存在。这位早年以屠狗为业的糙汉,不仅是刘邦的同乡,更是光着屁股长大的发小。 在刘邦沛县起义的那天起,樊哙就提着屠刀跟在他身后,从丰县打到咸阳,从鸿门宴闯到乌江岸,硬生生凭着一身蛮力和不要命的打法,拼出个列侯爵位。 刘邦称帝后,樊哙的功勋簿上更是写满了战功:讨臧荼、平韩王信、击陈豨、破卢绾,几乎每一场平定叛乱的战役都有他冲锋陷阵的身影 这样一位功勋卓著又忠心耿耿的老兄弟,为何会在刘邦临终前被下诛杀令?这还要从刘邦晚年的疑心病和一场宫廷风波说起。 刘邦晚年的日子过得并不舒心。随着身体日渐衰弱,这位草根出身的皇帝对权力的掌控欲变得愈发偏执,尤其是对那些手握兵权的异姓王和开国功臣,更是充满了猜忌。韩信、彭越、英布等诸侯王接连被诛杀,连萧何这样的文臣都曾被下狱问罪。 刘邦一直不喜欢太子刘盈,觉得这个儿子性格懦弱,不像自己。他更偏爱戚夫人生的儿子刘如意,多次想废掉刘盈,改立刘如意为太子。这个想法遭到了群臣的强烈反对,尤其是以吕后为首的外戚集团更是坚决抵制。 樊哙的妻子吕媭是吕后的亲妹妹,这层亲戚关系让他在不知不觉中被卷入了储位之争的漩涡。 导火索在刘邦平定英布叛乱后被点燃。当时陈豨的叛乱还未完全平定,樊哙正以相国的身份率军征讨。 就在这时,有人在刘邦耳边进谗言:“樊哙跟吕后串通一气,等陛下百年之后,就要带兵杀尽戚夫人和赵王如意这些人。” 病榻上的刘邦越想越怕,对樊哙的猜忌像野草般疯长。在他看来,樊哙手握重兵,又是吕后的妹夫,一旦自己驾崩,这个人很可能成为外戚专权的帮凶。 于是,刘邦召见陈平与周勃,下达了诛杀樊哙的密令。 陈平是个绝顶聪明的人,面对杀樊哙的命令,他瞬间就分析出其中的利害:樊哙是开国元勋,功劳太大;是吕后的妹夫,外戚势力的重要成员;而且刘邦此刻病重,随时可能驾崩。这三个因素叠加在一起,让杀樊哙这件事变成了高危操作。 如果真的杀了樊哙,刘邦万一驾崩,吕后掌权后第一个要报复的就是自己;可如果抗命不杀,违抗圣旨的罪名同样是死罪。 陈平站在原地,感觉自己被推到了悬崖边上,往前一步是万丈深渊,后退一步也是粉身碎骨。 旁边的周勃倒是没那么多心思,这位武将出身的绛侯只知道服从命令。他见陈平犹豫不决,忍不住催促:“陛下有令,我们赶紧出发吧。” 陈平拉着周勃出来后,低声说:“周将军,此事万万不可莽撞。樊哙是陛下的老兄弟,功劳卓著,而且还是吕后妹妹的丈夫。现在陛下正在气头上要杀他,万一将来后悔了怎么办?再说陛下身体不好,万一我们杀了樊哙,陛下随后驾崩,吕后姐妹岂能放过我们?” 周勃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急道:“那怎么办?难道要抗旨不成?” 陈平沉思片刻,眼中闪过一丝狡黠:“抗旨当然不行,但我们可以变通一下。不如我们到了军中,不立刻杀樊哙,而是把他绑起来,用囚车押回长安,让陛下自己决定杀还是不杀。这样一来,万一陛下后悔了,或者驾崩了,我们都有回旋的余地。” 陈平与周勃日夜兼程赶到樊哙的军营后,没有直接闯入军营,而是以皇帝使者的身份召樊哙前来接旨。 当樊哙跪下听宣时,陈平突然示意手下将其拿下,当场戴上枷锁。 樊哙又惊又怒,大声质问道:“我何罪之有?为何要抓我?” 陈平只说刘邦召他回长安问话,并未提及诛杀之事。 接着,陈平下令将樊哙打入囚车后,让周勃接管了军队,他则亲自押解樊哙返回长安。 途中传来了消息 ,刘邦驾崩了。陈平既松了口气,又感到新的危机。松气的是,刘邦死了,杀樊哙的命令自然失效,自己不用承担杀死功臣的罪名;但危机也随之而来,吕后必然已经掌权,自己押着她的妹夫回京,该如何交代? 陈平当机立断,决定抛下囚车,自己快马先行回京。他知道必须在吕后姐妹对自己产生怨恨之前,抢先向吕后解释清楚。 刚入长安城,陈平就直奔未央宫。他看到宫中已经挂满了白幡,文武百官都穿着丧服,气氛肃穆哀伤。 吕后和太子刘盈正跪在刘邦的灵前,见到陈平进来,吕后端详着他,眼神中带着审视。 陈平扑通一声跪倒在刘邦灵前,放声大哭,一边哭一边说:“陛下啊,您让臣去杀樊哙,臣不敢擅自处置功臣,已经把他押回长安,想让陛下亲自发落,可没想到您却先走了啊!” 这番话看似是对着刘邦的灵位说,实则是说给吕后听的。 吕后姐妹听到这话,悬着的心立刻放了下来。 陈平在刘邦灵前守了数日,直到确认吕后对自己没有敌意后才敢离开。不久后,樊哙被押回长安,吕后当即下令释放了他,不仅恢复了他的爵位和封邑,还让他官复原职。一场惊心动魄的生死危机,就这样在陈平的机智应对下消弭于无形。#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

0 阅读:92

猜你喜欢

国际大碗说

国际大碗说

纵横国际间,探秘全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