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19岁战士为救人而牺牲,父母几度昏厥,可谁料20年后,战士母亲病逝

吴仁朗说 2025-08-02 12:16:25

1997年,19岁战士为救人而牺牲,父母几度昏厥,可谁料 20年后,战士母亲病逝,一中年男子紧急赶来,随后,他的举动更是震惊了所有人!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那年的夏天,胶东半岛的海风带着咸涩的味道,19岁的战士刘继强像往常一样在部队驻地附近巡逻,阳光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

这个刚从新兵连出来的小伙子,肩膀上的列兵肩章还泛着新布料的亮光。

那天本是个再普通不过的值勤日,直到海风中突然传来断断续续的呼救声。

刘继强扔下军用水壶就往声源处狂奔,解放鞋在礁石上踏出急促的声响。

三十米开外的海面上,一个中年男人正在浪涌里沉浮,像片被撕碎的树叶,后来当地渔民回忆,那天退潮时的暗流特别急,连常年出海的老把式都不敢轻易下水。

可那个穿军装的小伙子连作训服都没脱,纵身跃入泛着白沫的海水时,腰间的武装带还在阳光下闪了一下。

海水比想象中更冷,刘继强游到落水者身边时,右小腿已经被暗流里的牡蛎壳划开一道口子。

他咬着牙把救生圈套在对方身上,却在回游时被突然转向的潮水裹挟。

岸上的人看见两个黑点在浪里忽沉忽浮,最后只剩下一个,获救的渔民趴在沙滩上吐着海水,而海天交界处,那顶飘着的军帽成了年轻战士最后的踪迹。

追悼会上摆着刘继强入伍时拍的证件照,青涩的脸庞定格在永远19岁的年纪,父亲刘志刚攥着烈士证书的指节发白,母亲王秀兰第三次哭晕在灵堂。

这个来自沂蒙山区的家庭,送独子参军时还在村口放了挂鞭炮,没想到再见面竟是白发人送黑发人。

部队领导红着眼眶说,继强救人时作训服口袋里还装着没来得及寄的家书,信纸上“爹娘保重”四个字被海水泡得模糊不清。

时间像黄海潮水般起起落落,2017年深秋,当王秀兰因病去世的消息传出时,当年被救的渔民张建国早已成了两鬓斑白的中年人。

他连夜从大连赶回山东,在灵堂前长跪不起,更让人动容的是,这个靠打渔为生的汉子,二十年来每月都往刘家汇钱,汇款单附言栏永远写着“儿子生活费”。

他用最朴实的方式,替那个救他的兵儿子尽着未完成的孝道。

葬礼结束后,张建国从怀里掏出个泛黄的笔记本,里面整齐贴着三十六张汇款回执,最早的一张日期是1997年9月3日,刘继强牺牲后的第七天。

有邻居说常看见他蹲在刘家地里收花生,背影和当年的年轻战士竟有几分相似。

这种超越血缘的羁绊,让在场的老兵们想起《高山下的花环》里那句话,烈士的血不会白流,它会在活着的人心里长出常青树。

这个故事最近被当地退役军人事务局重新挖掘,在整理红色档案时,工作人员发现了刘继强生前写的入党申请书,字迹工整地写着“为人民服务不是口号”。

如今在部队荣誉室里,他的事迹和新时代卫国戍边英雄们并列展示。

有年轻战士在参观记录本上留言,原来英雄从来不是遥不可及的符号,而是危难时刻那个本能的选择。

海边的礁石依然嶙峋,但当年出事的那片海域立起了醒目的警示牌。

每逢清明,总有人发现褪色的军帽下压着新鲜的野花。

附近的渔民说,潮水退去时,能听见海浪拍打礁石的声音,像年轻战士永远19岁的心跳。

0 阅读:19
吴仁朗说

吴仁朗说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