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枚导弹炸死近200人,乌军8个月无增援,特朗普“神助攻”俄罗斯。 在俄乌战场硝烟弥漫的背景下,一枚导弹划破乌克兰北部的夜空,炸响在切尔尼戈夫州的乌军培训中心,近200人当场丧命,数十人重伤,现场一片废墟与哀嚎。 这场突如其来的打击,不仅击碎了乌克兰的士气,也揭开了美方政策变幻莫测背后的尴尬现实。特朗普的“最后通牒”原是对俄罗斯的施压,却意外成了俄军加速推进的“神助攻”。 7月28日,特朗普在跨越大西洋返美途中临时改口,将原本设定的50天和谈期限大幅缩短至10至12天,声称如停火谈判无果,将对俄罗斯征收高额关税,同时威胁对购买俄能源的国家加征“二级制裁”。 这项制裁对象直指中国、印度和巴西三大能源进口国,意图通过外围施压来削弱俄罗斯与全球的经济联系。 7月29日,俄罗斯对外情报局突然释放一则消息,称美英代表在阿尔卑斯山秘密会见乌克兰高层,就“更换泽连斯基”展开磋商。被点名的包括乌总统办公室主任叶尔马克、国防情报局局长布达诺夫和驻英大使扎卢日内。 消息一出,基辅高层震动,外界开始揣测泽连斯基是否已经被西方“弃车保帅”。 7月30日,俄罗斯国防部宣布发射一枚伊斯坎德尔导弹,精准打击乌军在切尔尼戈夫州的陆军培训基地,造成接近200人死伤。这次打击不仅是对乌军指挥系统的重创,更是对特朗普最后通牒的“正面回应”。俄方用行动表明,不会在威胁下退让,反而将步伐迈得更坚决。 值得关注的是,乌克兰前线的真实状况远比外界想象的凄惨。一名代号“瓦西里”的乌军旅长向美媒坦言,他的部队已经整整8个月没有获得任何增援,人员严重短缺,士兵疲惫不堪。他说:“我们没人了,没人想打仗,我们太累了。” 瓦西里描述,他们不得不使用渔网抵挡俄军的无人机攻击,甚至为躲避炮火,迫击炮组需要负重数十公斤,徒步数小时转移阵地。补给线被封锁后,只能依靠四轴无人机“巴巴雅卡”配送食物、弹药和电池。更多时候,2名士兵要面对十几名俄军的突击队。 这种前线绝望情绪早已蔓延至整个军队,士兵们在断水断粮的壕沟中苦熬,而后方政客却依旧在国际舞台上表演着所谓的“坚不可摧”。瓦西里还透露,国家对前线信息几乎完全封锁,真实情况从未向外界披露,士兵与民众之间的信息鸿沟越来越深。 与此同时,位于东部的红军城正面临风雨飘摇的命运。俄军已控制其外围的新乌克兰卡和别立戈伊卡,切断多条乌军补给线,南北两翼合围之势已成。红军城被视为顿巴斯战区的后勤中枢,一旦失守,整个乌东战线或将全面崩盘。 俄军的夏季攻势正在全线推进,卢甘斯克州已彻底陷落,顿涅茨克的最后屏障岌岌可危。密集的空袭和地面推进伴随着战斗节奏加速,而特朗普的“10天通牒”恰逢俄军收割战果的关键时刻,外界不禁质疑,这究竟是对俄罗斯的施压,还是对乌克兰的催命符? 从政治层面来看,特朗普推进“关税+通牒”组合拳的背后,是一场精心计算的选举操作。他需要在国内树立一个强硬、敢说敢做的总统形象,同时还试图借“调停乌克兰危机”争取诺贝尔和平奖的光环。于是他一边谴责俄罗斯“必须停火”,一边又不忘继续向乌克兰输送军备,利用战争作为谈判筹码。 在前线节节败退、后方空转失控的背景下,泽连斯基的政治前景愈发不明朗。西方内部开始传出“换人”呼声,欧盟援助不断缩水,国内信任危机加剧,连最亲密的盟友也在重新评估其存在价值。乌军的“反攻口号”已成国际笑谈,现实却是尸横遍野、物资匮乏、士气崩塌。 接下来的10天,将是乌克兰东部战场的关键阶段。红军城若失,顿巴斯将彻底落入俄军之手。特朗普的“最后通牒”也将迎来节点,西方是否继续支持泽连斯基,或是另起炉灶,将成为局势走向的关键。 战争的天平正在悄然倾斜,而特朗普那枚看似强硬的“外交之箭”,最终是否会落入自己布下的陷阱,世人拭目以待。在这场多方角力、变数丛生的地缘博弈中,中国始终坚持和平主张,推动对话、化解冲突,展现出负责任大国的胸怀与担当。 在炮火与烟尘尚未散尽的时刻,真正值得珍视的是和平的曙光,不是口号,而是行动。 信息来源: [1]俄称使用伊斯坎德尔导弹打击乌军驻地,近200人伤亡 北京日报客户端 [2]407架无人机+44枚导弹!乌军称遭俄军大规模袭击!特朗普态度又变了 每日经济新闻
耿爽举起手指:美国可以,中国就可以。7月31日在联合国,在面对美国代表污蔑中国
【126评论】【14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