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大热的F1,联想到了另一部皮特的经典电影《搏击俱乐部》。
20年前刚刷这部电影时,中国经济正在高速发展,物质生活尚未完全饱和,人们更多关注的是如何积攒金钱。
观影时,搏击俱乐部对我来说更像是一种遥远的寓言,杰克对物质生活的厌倦、对精神空虚的挣扎,与我们毫无关系。
经典片段,杰克在办公室自毁家具、泰勒用枪指着便利店老板逼他追求梦想,彼时看来像是荒诞的戏剧。
年轻的心加上欣欣向荣的氛围,让这部电影与《1984》一样,只存在于不同时间线的某个未来,与现实毫无关联。
或许会为泰勒那句“你占有的东西最终会占有你”感到震撼,但因无法共鸣转念即忘。
今天再看《搏击俱乐部》,却发现自己早已身处其中,成为电影中那个被物质和规则束缚的“杰克”。
物质的极大丰富并未带来精神的满足,反而让我们陷入了更深的焦虑与迷失。996、房贷车贷、社交媒体,让我们与电影中的杰克越来越像。
我开始理解,为什么杰克会在搏击俱乐部中寻找痛感,为什么泰勒会说“只有抛弃一切,才能获得自由”。
电影的经典片段,如今看来不再荒诞。
我们已成为电影中的角色,在物质与精神的夹缝中挣扎,更能体会对规则的反抗和对自由的渴望。
泰勒的毁灭不是终点,而是重建的开始——正如我们在经历种种困境后,开始重新思考生活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