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铁了心要打垮中国?俄乌冲突爆发后,最大威胁现身,西方车企全都一股脑选择撤出了

小嘴巴侃军事 2025-08-02 10:28:03

这是铁了心要打垮中国?俄乌冲突爆发后,最大威胁现身,西方车企全都一股脑选择撤出了俄罗斯,中国车企便趁机杀了进去,万万没想到普京却突然泼了盆冷水……   2022年俄乌冲突的硝烟蔓延到商业领域时,谁也没料到俄罗斯汽车市场会上演这样一出反转剧。   西方车企像受惊的鸟群,丰田、大众、福特这些盘踞多年的巨头连夜打包走人,留下的市场空白大得能吞下整个欧洲的年产量。   这时候,中国车企带着性价比王牌杀了进来。   奇瑞、吉利的车钥匙开始出现在莫斯科街头,长城的SUV在圣彼得堡的雪地里碾出第一道辙痕。   短短2年,10辆新车里就有六辆挂着中文标识,从5万卢布的入门款到30万的新能源车型,货架摆得满满当当。   更让人觉得有奔头的是,俄罗斯政府还给过甜头,长城就拿到过400多亿卢布的补贴,说是要当成本土企业对待。   谁能想到,刚把帐篷搭稳,就迎来一场政策寒流。   2025年,限制平行进口的文件一落地,那些没经过官方授权的车瞬间成了烫手山芋。   紧接着报废税涨了7成多,一辆车的成本凭空多出来好几万,经销商们看着库存清单直犯愁。   更绝的是,本土品牌Lada突然拿到一大笔补贴,广告铺天盖地,销量噌地涨了3成多。   当初西方车企跑路时,是谁把生产线开足马力填补缺口?   是谁把电池厂建到西伯利亚边缘?   现在市场刚稳住,就用政策尺子把人往外推。   那些说要当成本土企业对待的承诺,怎么说变就变?   要说俄罗斯没难处,那是假话。   制裁像勒紧的绳索,本土制造业喘不过气,想扶一把自己的车企也能理解。   可这扶的方式太不地道,一边靠着中国车撑场面,一边用税收刀子割供应商的肉。   Lada的车标底下,多少零件还印着“中国制造”的字样?   更让人窝火的是连锁反应。不光是汽车,做手机的、卖建材的都开始提心吊胆。   本来以为在俄罗斯能避开西方市场的明枪暗箭,结果撞上了更没章法的政策壁垒。   有经销商开始收缩门店,把新车钥匙换成了二手车评估表,谁也不想再当政策变脸的牺牲品。 极氪、理想这些品牌好不容易在高端市场站稳脚,混动车型销量翻了快3倍,结果一纸新规下来,进口渠道说堵就堵。   反观俄罗斯自己的“莫斯科人”电动车,技术落后了两代,却靠着补贴在市场上横冲直撞。 日韩车企倒是机灵,靠着平行出口和二手车生意悄悄赚差价,德系车虽然退了场,专利费一分没少收。   只有中国车企,成了政策调整的活靶子。   当初为了本地化,哈弗买下日企留下的生产线,奇瑞把工厂建在图拉州,零件本地化率提到7成,现在看来,这些投入更像是被套牢的筹码。   要说这背后没点战略算计,谁也不信。   中东那边打得热火朝天,以色列忙着应付各路对手,美国不得不把对乌克兰的援助往回调。   俄罗斯在西边的压力一轻,转头就对自家市场动刀子,这时间掐得也太准了。   当初是抱着互利共赢的想法来的,现在却像踩在随时会抽走的跳板上。   俄乌冲突爆发后,最大威胁现身,西方车企全都一股脑选择撤出了俄罗斯,中国车企便趁机杀了进去,万万没想到普京却突然泼了盆冷水。   这种先拉后打的套路,伤的不光是生意,更是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信任。   往后再有人说要去俄罗斯开拓市场,怕是得先摸摸口袋里的抗风险本钱够不够厚了。

那么你们怎么看呢?

如果各位看官老爷们已经选择阅读了此文,麻烦您点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们的支持!

0 阅读:0
小嘴巴侃军事

小嘴巴侃军事

小嘴巴侃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