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最强经济学家拉詹接受美媒采访表示: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印度根本没有能力学会中国的发展模式,印度不应该和中国搞竞争,因为根本赢不了,印度应当彻底放弃在制造业上的幻想。 拉詹的批评并非空穴来风。他指出,莫迪政府雄心勃勃的“印度制造2.0”计划看似风光,实则被基础设施的“肠梗阻”拖了后腿。在印度北方邦,雨季一来,连接工业区和港口的国道就变成“停车场”,卡车司机常常在泥水里堵上三天三夜。 更夸张的是,孟买这样的经济中心,2025年季风雨季提前两周到来,直接导致全城瘫痪,港口货物积压如山。这种基础设施的脆弱性,让印度制造业的大规模出口成了泡影——就算工厂能生产,货物也运不出去。 更致命的是,印度制造业的“虚胖”早已暴露无遗。表面上看,印度智能手机出口额在2024/2025财年飙升至241亿美元,但拆开手机就会发现:显示屏来自韩国,摄像头模组来自日本,连电池都依赖中国供应链。 印度所谓的“制造”,说白了就是把进口零部件组装成整机,赚取微薄的加工费。拉詹毫不留情地指出,政府给手机厂商的补贴本质上是“花钱买就业”,这种模式既不可持续,也无法提升技术竞争力。 印度的困境还不止于此。拉詹特别提到,印度劳动力的教育水平和技能严重不足。根据他引用的研究数据,印度三年级学生中只有20.5%能阅读二年级课文,工人平均受教育年限不到8年,而中国工人是14年。这种“人力资源赤字”直接导致印度难以培养出制造业所需的技术工人。 更讽刺的是,莫迪政府宁愿砸7600亿卢比补贴芯片制造,也不愿给基础教育多拨点钱。拉詹忍不住吐槽:“没有工程师的芯片工厂,就像没有厨师的米其林餐厅。” 在拉詹看来,印度真正的出路在服务业而非制造业。他建议印度借鉴中国“黑猫白猫”的务实精神,把资源投入到教育、医疗等服务业领域。毕竟,印度的软件外包、金融服务等行业早已在全球占据一席之地,与其在制造业上和中国硬碰硬,不如发挥自身优势。 但莫迪政府显然听不进去——他们更愿意投资半导体工厂这种“面子工程”,即便台积电等企业屡屡拒绝合作,依然坚持“芯片兴国”的迷思。 这场争论的背后,是印度经济模式的深层矛盾。当中国通过40年工业化建立起完整的供应链体系时,印度却陷入“有增长无就业”的怪圈。服务业占GDP近50%,却只能吸纳10%的劳动力,剩下90%的人口被困在低生产率的农业和非正式经济中。这种两极分化让印度难以复制中国“制造业带动就业”的路径。更尴尬的是,越南、孟加拉国等邻国正以更低的成本抢夺制造业投资,印度在这场竞争中已经落后了。 拉詹的警告并非唱衰印度,而是试图唤醒一种现实认知。他反复强调:“印度不需要成为中国,而是要找到自己的路。”这句话在印度国内引发激烈讨论,但莫迪政府似乎不为所动。毕竟,放弃制造业竞争意味着承认战略失败,这对雄心勃勃的印度来说太难了。 然而,现实不会因为政治口号而改变——当雨季再次淹没印度的公路,当芯片工厂因技术工人短缺而停工,印度或许该认真听听拉詹的话了。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认清自身短板比盲目追赶更重要,毕竟,不是所有国家都能成为“世界工厂”。
印度最强经济学家拉詹接受美媒采访表示: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印度根本没有能力学会中
阿智通鉴
2025-08-02 10:20:5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