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里的“幽灵”是矿坑小马——这些马一生都生活在地下,缺乏阳光和新鲜空气。 煤矿深处游荡着一种特殊的身影,矿工们叫它们“矿坑小马”,其实它们一点不像幽灵,只是活得像个隐士,一辈子几乎没怎么见过真正的阳光。 这些马不是传说,是真实存在过的劳动者,在人类挖煤的历史里默默出过自己的一份力。 早些年,煤矿条件简陋,机械少,马就成了井下的重要劳力,英国工业革命那会儿,烧煤量大增,1847年他们出台法律不让女人小孩下井,结果成千上万的设得兰小马就被送进了矿坑,成了“替补队员”。 它们个头矮小,性子温和,特别适合在低矮的巷道里低头干活,一干就是20年,从青春到衰老几乎全耗在了不见天日的地下。 井下环境对马来说实在严苛,巷道低矮,它们只能长期低着头拉车,因为长期待在昏暗的地下,眼睛渐渐习惯了黑暗,反而受不住阳光。 这些长期在矿坑工作的小马,回到地面后大多都完全失明了,用手在它眼前晃,一点反应都没有。 英国的饲养员也提到,矿坑小马在井下闭着眼都能认路,可一到地面,强烈的阳光会让它们瞬间“眼前一黑”,什么都看不见了。 这些骡马在井下“服役到死”,常年忍受瓦斯、潮湿、寒冷,甚至冒顶、片帮的危险,和矿工一同面对生死考验。 有趣的是,这些马待遇有时比人还“金贵”,骡马每天的伙食费往往比矿工的日薪还要高出一些,而矿工还得自带干粮。 这主要是因为一匹井下运煤的马价值不菲,在当时的背景下,人命不如骡马,这话听着心酸,却是现实。 矿工和马相处久了,感情挺深,赶车人也有脾气暴的,有次枣红马被矸石绊倒跪地不起,挨了鞭子,眼泪直流,一位老矿工看不下去,吼着让大家帮忙扶马,还提醒赶车人马通人性,谁待它好,它能记恩。 马果然听懂了似的,温顺地看着他轻叫两声。 在英国的矿井里,马夫照料得也很精心,梳毛、喂豆子、铺干草,每15匹马配一个专职马夫,轮班不超过7.5小时,每周强制休息。 1911年英国还专门出台《矿坑小马宪章》,规定马厩要粉刷、通风,道路要平整,待遇“比19世纪强太多”。 矿工们把这些小马当“同事”,因为马对危险有种神秘的直觉,好几次突然停步不肯前进,接着顶板就塌了,救了后面人的命。 随着技术进步,矿坑小马慢慢退场了,煤矿引入电瓶车之后,枣红马和伙伴们开始陆续“退役”。 英国最后一匹矿马直到1999年才离开矿井,而高峰期1913年曾有7万匹这样的马在地下忙碌,机械取代了牲畜,效率高了,却也带走了这些无声搭档的身影。 如今再提“煤矿幽灵”,说的其实是那段人畜并肩的年月,这些马从战场功臣变成井下劳力,眼睛适应了黑暗却畏惧阳光,在巷道里低头走完一生。 它们不会说话,却真真切切地为煤矿流过汗,矿工们记得它们的好,通人性、肯卖力、甚至救人命。 这些“黑暗中的劳动者”和无数矿工一样,是工业发展幕后的力量,当现代矿井的灯光照亮每一条巷道时,那些低头拉车的剪影,依然值得被讲述和记住。
您的父亲标记了一处地点
【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