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苏童说:莫言是从农村走出来,他怎么可能不为农民讲话?何况莫言本人完全是文学中人,离政治很远也不太懂政治。他浑身都跳动着作家的良心,他从不回避黑暗,每一部作品都是对人的尊严、人的价值的呼唤。从《红高粱家族》、《酒国》、《天堂蒜台之歌》、《十三步》到《檀香刑》、《丰乳肥臀》、《蛙》以及《食草家族》、《红树林》,甚至短篇小说集《白狗秋千架》、《与大师约会》等等,哪一部不是对时代的回应?哪一部没有良知的呼吁良知的关怀和良知的拒绝? 瑞典学院是正确的,它不把莫言看作"谴责文学"和"社会批判小说",而是面对莫言的心灵、想象力与审美形式,看到了莫言在抒写时代现象时却超越时代而进入文学的永恒之维。瑞典学院的院士们拥有清醒的良知感觉,但他们对作家只有高标准的文学要求,没有文学之外的政治要求与道德要求,唯其如此,它才拥有面向全球复杂语境进行择优而选的可能。 在文学的广袤星空中,莫言无疑是一颗璀璨夺目的巨星。近日,浙江文艺出版社获得独家授权出版 “莫言作品全编”,这一举措宛如在文学版图上完成了一幅完整的拼图,意义非凡。这套全编囊括了莫言自 1981 年开启创作征程以来发表过的全部作品,堪称是对他创作成就第一次全面、系统且完整的展示。 1955 年,莫言出生在山东省高密县河崖镇平安庄一户贫困的农民家中 ,他的童年,是在匮乏中度过的。那是一个物质极度贫瘠的时代,填饱肚子成为了人们生活的头等大事。莫言曾回忆道,小时候为了果腹,他们甚至吃过树皮、草根,那种饥饿的感觉,深深烙印在他的记忆深处,成为他日后创作中反复出现的主题。 小学五年级时,莫言被迫辍学回家,成为了一名放牛娃。广袤的田野、成群的牛羊,以及那无边无际的孤独,构成了他童年生活的底色。在那段日子里,莫言常常与大自然对话,观察着身边的一草一木、一石一鸟,这些看似平凡的事物,都成为了他文学创作的宝贵素材 。 12 岁那年,莫言偷拔生产队的红萝卜被抓,遭受了一顿毒打。这段惨痛的经历,在他心中种下了一颗文学的种子,多年后,这颗种子生根发芽,长成了那部震撼文坛的《透明的红萝卜》。小说中的黑孩,那个沉默寡言、对大自然有着超强感知能力的孩子,正是莫言童年的写照。黑孩在饥饿、寒冷与孤独中挣扎,却始终怀揣着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就像莫言在艰难的童年岁月里,始终没有放弃对文学的热爱 。 1976 年,21 岁的莫言应征入伍,成为了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军旅生活虽然艰苦,但却为他打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在部队里,莫言有了更多的时间和机会接触书籍,他如饥似渴地阅读着各种文学作品,从中国古典名著到外国文学经典,从鲁迅、茅盾等现代文学大家的作品,到托尔斯泰、巴尔扎克等外国文豪的著作,这些书籍丰富了他的知识储备,拓宽了他的文学视野 。 莫言利用业余时间开始尝试写作,他将自己的所思所想、所见所闻,都融入到了一篇篇短小的文章中。1981 年,他的处女作短篇小说《春夜雨霏霏》在保定市《莲池》杂志上发表,这篇作品以细腻的情感、优美的语言,描绘了一位军人妻子对远方丈夫的思念之情。虽然这篇小说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太大的轰动,但它却标志着莫言正式踏入了文学的世界,开启了他辉煌的创作之路 。 1986 年,莫言又发表了中篇小说《红高粱》,这部作品以抗日战争时期的高密东北乡为背景,讲述了一群热血青年在红高粱地里与日寇展开殊死搏斗的故事。《红高粱》以其豪放的风格、磅礴的气势和对人性的深刻挖掘,成为了莫言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中,余占鳌、戴凤莲等人物形象鲜明,他们的勇敢、坚韧和对自由的追求,展现了人性的光辉 。张艺谋将《红高粱》改编成同名电影,影片中那片火红的高粱地、激烈的战斗场面,以及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让全世界的观众都领略到了莫言作品的独特魅力。《红高粱》电影的成功,进一步提升了莫言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也让更多的人开始关注中国当代文学 。 莫言在早期作品中,还大量运用了民间口头文学的元素。那些生动形象的民间俗语、谚语,以及充满传奇色彩的民间故事,都成为了他作品中的亮点。这些民间元素的运用,不仅使作品具有了浓郁的乡土气息,更展现了莫言对民间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在《民间音乐》中,莫言将民间音乐与人物的命运紧密结合,通过对民间艺人生活的描写,展现了民间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强大生命力 。 《红高粱家族》无疑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这部作品以抗日战争时期的高密东北乡为背景,讲述了余占鳌、戴凤莲等一群热血青年在红高粱地里与日寇展开殊死搏斗的故事。莫言在小说中,不仅描绘了高密东北乡的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还融入了战争、爱情、家族等多元元素 。红高粱成为了一种象征,它象征着生命的顽强、自由的追求和民族的精神。 #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
作家苏童说:莫言是从农村走出来,他怎么可能不为农民讲话?何况莫言本人完全是文学中
超越自我展风采
2025-08-01 21:16:01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