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53年,“理政三王”之一的尼堪,率大军杀到湖南,面对李定国的三万人马,不屑的说:“一战可定,何足道哉。”不想,尼堪却被枭首。 清军入关后,大顺、大西农民军与南明相继陷入颓势。 张献忠在四川西充战死之后,其义子孙可望、李定国等率大西军余部转战云贵,于1649年与南明永历朝廷达成合作,共同抗清。 李定国作为大西军的骨干将领,自幼跟随张献忠征战,练就了一身精湛的军事才能。他不仅擅长骑兵奔袭,到云南后更发掘了 “象阵” 战术 ,训练云南大象组成冲锋梯队,在平原战场对清军骑兵形成天然压制。 当1652年孙可望部署从云、贵州出击反攻清军时,李定国主动请缨东征,第一个目标是坐镇广西的孔有德。孔有德原为明朝登州参将,后叛降清朝,被封为 “恭顺王”(后改定南王),麾下汉军八旗战斗力极强。 李定国率领的军队中,除了精锐的骑兵、藤牌兵外,还配备了数十头战象,形成了一支兼具机动性与攻坚能力的劲旅。 6月,李定国大军兵临桂林城下。孔有德起初并未将这支 “流寇余孽” 放在眼里,他亲率主力出城迎战,企图一举击溃对手。 然而李定国却展现了超乎寻常的战术素养,他先以少量兵力佯攻,引诱清军主力进入预设阵地,随后突然放出象阵冲锋。 桂林城外的激战中,李定国麾下的战象 “鼻卷刀槊,践踏清军”,孔有德的汉军八旗从未见过如此阵仗,骑兵阵型瞬间崩溃。孔有德在乱军中被流矢射中前额,仓皇退回城中。 李定国乘胜追击,连夜架设云梯攻城,于七月初四攻破桂林外城。 孔有德见大势已去,将王府中金银财宝付之一炬,随后与其妻妾一同自焚而死,其独子孔廷训被明军俘获(后遭处决)。 桂林大捷的消息传到昆明,永历皇帝欣喜若狂,这是自清军入关以来,南明对清军取得的最大胜利,不仅收复了广西,更极大地鼓舞了各地抗清势力。 而清廷则为之震动,顺治让敬谨亲王尼堪率精锐南下,务必 “荡平滇黔贼寇”。一场更惨烈的决战,正在湖南腹地悄然酝酿。 1652年11月,尼堪率领的大军抵达湖南湘潭。这位身经百战的宗室亲王,听闻孔有德败亡的消息后,非但没有警惕,反而生出强烈的轻敌之心。 尼堪在给清廷的奏折中写道:“乌合之众,不堪一击。孔有德骄惰致败,臣必一战而定湖南。” 这种傲慢情绪,为尼堪日后的覆灭埋下了伏笔。 此时李定国已挥师北上,接连攻占永州、衡州等地,正与尼堪的清军在湖南中部形成对峙。李定国手上只有三万多的兵力,而尼堪的大军人数超过十万,正面交锋难有胜算。 李定国决定沿用桂林之战的成功经验 , 诱敌深入,设伏聚歼。他故意在衡州外围部署少量兵力,营造出 “兵力分散、怯战避战” 的假象,同时将主力隐蔽在衡州城西南的蒸水两岸山林中。 尼堪果然中计,12月22日,清军前锋在衡州城外与明军遭遇,短暂交火后明军 “溃败而逃”。尼堪亲率先头部队追击,一路追到蒸水河畔的演武坪。这里地势平坦开阔,四周被丘陵环抱,正是李定国精心选择的战场。 当尼堪率部进入伏击圈后,李定国下令鸣炮为号,两岸山林中突然杀出三万明军,将清军团团围住。 战斗打响之初,尼堪仍试图凭借八旗兵的战斗力突围。他亲率精锐骑兵向明军阵地发起冲锋,其麾下的 “巴牙喇”(护卫亲军)个个身披重甲,手持长戟,一度冲破了明军的第一层包围圈。 李定国见状,立即调派自己的亲军 “窦家军” 上前迎敌。这支由陕西同乡组成的精锐部队,是李定国的嫡系力量,每人配备两匹战马、一把火铳和一柄长刀,既能远程射击,又擅长近身搏杀。双方在蒸水河畔展开了惨烈的白刃战,八旗兵的重甲在火铳铅弹面前逐渐失去优势,而明军则凭借人数优势不断压缩包围圈。 激战至黄昏时分,尼堪的护卫亲军已伤亡过半,他本人也多处负伤。此时李定国意识到歼灭敌军主帅的时机已到,于是派出麾下勇猛的将领马宝率敢死队冲击清军阵地。 马宝以悍不畏死著称,他亲率三百精锐骑兵,绕到清军侧后方发起突袭,一时间 “矢石如雨,杀声震天”。 尼堪在乱军中被马宝盯上,两人展开了殊死搏斗。尼堪 “挺刀迎战,砍伤马宝左臂”,但马宝麾下的士兵随即一拥而上,将尼堪的战马绊倒。这位清军亲王跌落马下后,仍奋力抵抗,最终被数名明军士兵合力斩杀。 当尼堪的首级被割下示众时,残余的清军彻底崩溃,纷纷四散奔逃,李定国率军乘胜追击,“斩杀清军万余人,缴获战马数千匹”。 衡州之战的胜利,使李定国的声望达到顶峰。清廷自入关以来,从未有过亲王战死沙场的先例,尼堪之死极大地动摇了清军的军心。 顺治得知消息后,下令辍朝三日,追封尼堪为 “庄亲王”,并严惩了一批作战不力的将领。
1855年,太平军将领李开芳率部放下武器,走出冯官屯,向清军投降,李开芳见到清军
【8评论】【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