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卫组织要涨会费,真是冲中国来的? 最近世卫组织提议明后两年将会费分摊比例提高

竹风吟月 2025-08-01 18:04:46

/世卫组织要涨会费,真是冲中国来的? 最近世卫组织提议明后两年将会费分摊比例提高 20%,这事儿让不少人犯嘀咕:美国前脚退出,世卫后脚就缺钱,这是不是变相让中国填窟窿?但真相远比表面看到的复杂。咱先捋捋关键数据:2023 年中国缴纳的世卫会费占比 15.2%,折合成人民币近 3 亿元,比许多发达国家还多。而美国退出前,其分摊比例长期占 22%,是最大金主。现在美国不仅停缴会费,还冻结了 2025 年的援助计划,直接导致世卫在 2026-2027 年面临 5.6 亿至 6.5 亿美元的资金缺口。这种背景下,会费调整确实和美国退出有关,但绝非针对中国这么简单。 美国退群引发的连锁反应 美国退出世卫组织的影响远超想象。作为曾经的最大资金来源国,美国不仅拖欠 2024 年 5800 万美元会费,还终止了每年超 10 亿美元的专项援助。这种 “断供” 直接冲击了世卫的核心预算 —— 要知道,评定会费虽然只占世卫资金的 20%,却是维持机构运转的 “保底钱”。更麻烦的是,美国退出后,其他发达国家的自愿捐款也出现波动。比如 2024 年世卫收到的自愿捐款中,美国仍占 4.46 亿美元,但 2025 年这笔钱大概率打水漂。这种情况下,世卫不得不通过提高会费来填补基础资金缺口,否则连日常运作都难以为继。 国际卫生治理改革的必然步骤 这次会费调整其实是 2022 年启动的改革计划的延续。当年世界卫生大会就通过决议,要求将会费占比从不足 20% 逐步提高到 50%,目标在 2030 年前实现。背后的逻辑很清晰:过度依赖自愿捐款会让世卫的资金链脆弱不堪。比如新冠疫情期间,各国为争夺疫苗大打 “资源战”,世卫的全球分配计划因资金不足屡屡受阻。提高会费占比能让世卫有更稳定的资金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避免被个别国家 “卡脖子”。2025 年 5 月通过的《大流行协定》更是明确要求建立全球供应链和资金协调机制,这些都需要真金白银的投入。从这个角度看,会费调整是国际卫生治理体系升级的必经之路,并非临时起意。 中国的立场:支持改革但拒绝道德绑架 面对会费调整,中国的态度始终明确:支持多边主义,但反对任何形式的 “摊派”。早在 2023 年,中国代表团就指出,单方面要求中国提高会费缺乏公平性。道理很简单:中国的会费分摊比例已从 2018 年的 7.9% 跃升至 2023 年的 15.2%,增速远超经济增长水平。而美国退出后,其留下的缺口理应由全体成员国共同分担,而非让中国 “兜底”。更关键的是,中国在疫情期间已向世卫捐赠 3000 万美元,并向 160 多个国家提供援助,这些额外贡献不应被忽视。正如外交部多次强调的,改革必须遵循 “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原则,不能让发展中国家承担超出能力的义务。 国际博弈下的复杂局面 这场会费风波背后,还暗藏着国际权力格局的角力。德国总理朔尔茨曾公开表示,不能仅靠西方国家承担世卫资金责任,发展中国家也应 “多分担”。这种说法看似合理,实则忽略了一个事实:中国作为最大发展中国家,其会费占比已超过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更值得警惕的是,某些国家试图将军费开支与卫生投入挂钩 ——2024 年全球军费总额突破 2.2 万亿美元,若发达国家能从军事预算中挤出 1%,就能填补世卫所有资金缺口。这种对比凸显了问题的本质:会费争议的核心不是 “谁该出钱”,而是国际治理体系能否真正体现公平与效率。 世卫组织的会费调整,既是美国退群引发的危机应对,也是国际卫生治理体系改革的必然。中国的应对策略始终清晰:一方面,通过 “健康丝绸之路” 等倡议深化卫生合作,2025 年与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签署的医疗合作协议已覆盖 37 个国家;另一方面,坚持在多边框架内推动改革,要求会费调整必须兼顾各国经济实力和发展需求。正如《大流行协定》谈判中中方强调的,全球卫生安全不能成为大国博弈的筹码。未来,中国将继续以实际行动支持全球卫生治理,但任何试图通过 “道德绑架” 让中国多掏钱的做法,都注定行不通。这场风波最终考验的,是国际社会能否超越零和思维,在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框架下找到共赢之道。

0 阅读:42
竹风吟月

竹风吟月

竹风吟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