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敌军官手持军刀,对准一个西路军小战士的胸口,大吼:“跪下!”小战士轻

佳佳怡 2025-08-01 15:36:04

1937年,敌军官手持军刀,对准一个西路军小战士的胸口,大吼:“跪下!”小战士轻蔑地瞟了他一眼,抬起手抹了把鼻涕,脖子一梗:“你算个屌!” 小战士名叫刘喜娃,四川万源人。 他原本叫刘苦娃,13岁那年参加红军后,战友们都说他的名字太苦,不如叫“喜娃”喜庆,于是他便把名字改成了刘喜娃。 喜娃的家乡万源,那会儿被反动派折腾得够呛。地主的粮仓堆得冒尖,穷人家却只能挖野菜度日。他爹娘就是为了抢回被地主抢走的半袋土豆,被活活打死在晒谷场上。那天喜娃躲在柴房,透过缝隙看见爹娘倒在血泊里,攥着拳头咬碎了牙——这世上,哪有什么“喜”? 1933年,红军打到万源,开仓放粮,还帮穷人分田地。喜娃瞅着那些穿灰军装的人,给老爷爷挑水,给小姑娘梳头,和地主的兵完全不一样。有个红军班长蹲下来问他“想不想报仇”,他梗着脖子说“想”,当天就跟着队伍走了,临走时只带走了爹娘留下的那只缺了口的粗瓷碗。 在红军队伍里,喜娃是个“小尾巴”。战友们怕他跟不上,行军时总有人替他背枪;宿营时,老兵会把他搂在怀里取暖。可他倔得很,别人替他背枪,他趁人不注意又偷偷抢回来,说“我是红军,不是娃娃”。有次打土豪,他跟着冲在前头,被门槛绊倒,摔掉了两颗门牙,血流了一脸,却爬起来举着土造手榴弹喊“缴枪不杀”,逗得战友们又笑又心疼。 西路军西渡黄河后,战斗打得越来越苦。喜娃所在的连队负责掩护大部队转移,在河西走廊的戈壁滩上,他们被敌人围了三天三夜。水喝完了,就用刺刀刮仙人掌的汁喝;粮食没了,就煮皮带充饥。有个叫王大个子的战友,把最后一块青稞饼塞给他,说“喜娃,你小,得活着”,自己却在第二天的冲锋中牺牲了,手里还攥着给喜娃编的草蚂蚱。 被俘虏那天,喜娃正背着受伤的指导员往后撤。敌人的骑兵追上来,马蹄踏起的黄沙迷了眼,他把指导员藏在沙堆后,自己举着空枪冲出去,想把敌人引开。结果没跑多远,就被马刀架住了脖子。 敌军官见他年纪小,以为吓吓就服软,没想到这娃眼里全是火。军刀的寒气逼得人发抖,喜娃却想起王大个子临死前的样子,想起爹娘倒在地上的眼神,想起红军班长说的“咱们打仗,是为了让天下的娃都能吃饱饭”。他抹了把鼻涕——那是冻出来的,不是怕的——骂出那句“你算个屌”时,声音亮得像戈壁上的风。 军刀刺进胸口时,喜娃没哼一声。他最后看的不是敌人狰狞的脸,是太阳升起的方向,那里有他没见过的“喜庆日子”,有战友们说过的“人人有饭吃”的世界。 后来,指导员从沙堆里爬出来,找到喜娃的尸体,发现他手里还攥着那只缺了口的粗瓷碗。碗沿被磨得光滑,那是他行军时总摩挲的地方,像是在摸爹娘的手。 有人说,一个半大的娃,懂什么信仰?可喜娃用脖子梗着的那股劲告诉我们,他懂——懂爹娘为什么死,懂战友为什么拼,懂自己为什么不能跪。那股劲,不是少年人的莽撞,是从苦难里长出来的、比石头还硬的骨头。 你说,支撑着一个16岁的孩子,在死亡面前挺直腰杆的,到底是年纪里的青涩,还是心里装着的、比命还重的念想?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53

猜你喜欢

佳佳怡

佳佳怡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