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祖昌是带着少将的工资回乡务农,并非回乡当一个纯粹的农民。这一点一直没人讲清楚,比较模糊。部队当时也打算给他在家乡建一栋房子,但他拒绝了,住进了祖传老屋,因此还和弟媳产生过矛盾。总之,甘祖昌将军是值得大书特书的。[凝视] 1957年秋天,江西莲花县的村民们见证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场面:一位身穿褪色军装的中年男子,赶着几头牲畜,带着一大家子人走进了村庄。这个看起来像普通农民的人,竟然是刚刚被授予少将军衔的甘祖昌。 两年前,甘祖昌还在新疆军区担任后勤部部长,管理着庞大的军需物资。1955年他被授予少将军衔,按理说前程似锦。 但1952年的一场车祸给他留下了严重的脑震荡后遗症,头痛、失眠成了家常便饭。他多次向组织申请:“我的身体已经不适合再担任领导职务,与其占着位置吃空饷,不如回家种地。” 当甘祖昌提出辞职回乡时,妻子龚全珍最初也想不通。好端端的将军不当,偏要回去当农民?但看到丈夫的决心,她最终选择了支持。就这样,甘祖昌带着全家14口人,拖着3个行李箱和8个竹笼,从新疆回到了江西老家。 回到莲花县,甘祖昌并没有完全“退役”,他保留了军籍,每月仍能领取330元工资,这在当时相当于县级干部收入的3倍。但他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将工资的70%用于家乡建设,自己一家人依然挤在祖传的老房子里。 部队领导心疼这位老部下,提出要在他家乡建房、配车,都被他一口回绝:“要挑老红军的担子,不能摆老干部的架子。”这种拒绝甚至引发了家庭矛盾,弟媳因为住房分配问题对他颇有怨言,但甘祖昌始终不为所动。 在部队管了半辈子后勤的甘祖昌,把军事化管理带到了农业生产中。他发现村里最大的问题是水利设施落后,便决定带着村民修水库、挖水渠。但光有热情还不够,他想出了“劳动积分制”:村民参与修建水库,可以按工时兑换粮食。这种“以工代赈”的方法比传统的大锅饭效率高出3倍。 最让人佩服的是他的精打细算,修建沿背河公路桥时,国家拨款3万元,甘祖昌硬是只用了1。2万元就完工了。省下的1.8万元,他又修建了11座小桥,真正做到了“一座桥变十二座桥”。村民们都说,甘将军算账比会计还精。 甘祖昌的账本里还记录着许多“额外支出”,村里有个叫刘海清的青年因病瘫痪,甘祖昌不仅给他买书订报,还请篾匠来教手艺,让他能自食其力。看到村民养殖技术落后,他自费从新疆引进约克猪和安哥拉兔,手把手教村民养殖技术。 更让人感动的是,甘祖昌还偷偷垫付了5000多元医药费帮助困难村民,却从不让县里报销。妻子龚全珍也用自己的工资资助贫困学生,退休后依然坚持走访困难家庭。夫妻俩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叫真正的奉献。 29年间,甘祖昌累计捐出8.5万元用于家乡建设,这笔钱在六七十年代足以盖20栋砖房。在他的带动下,莲花县修建了25公里水渠、3座水库、12座桥梁、2座电站,1万多亩农田得到改造,粮食产量翻了一番。 也有人质疑甘祖昌是在“作秀”,毕竟他保留着军籍和待遇,算不上纯粹的农民。但了解他的人都知道,这位将军从不在人前提及自己的功劳。女儿甘公荣回忆:“父亲从来不跟我们讲战争年代的事,只说我们是农民的孩子,要好好种地。” 甘祖昌也从未要求子女“接班”或享受特殊待遇,几个孩子都是靠自己的努力在各自岗位上工作,没有一个沾过父亲的光。这种低调务实的作风,让他的奉献更显珍贵。 甘祖昌临终前他还在为村里的用电问题操心,村民们说,甘将军走的时候,银行存折上只剩下几百元钱,但他留下的那些水库、桥梁、学校,至今还在造福着家乡父老。 如今,甘祖昌故居成了红色教育基地,每年都有不少人前来参观学习。但最让人深思的问题是:如果现在给你将军的待遇和地位,你愿意放弃都市生活回到农村建设家乡吗?在物质条件越来越好的今天,这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奉献精神还有多少人能做到? 甘祖昌的选择也引发了另一个讨论:是“带薪奉献”更实际,还是“纯粹的义务劳动”更高尚?你觉得哪种模式更能持续地帮助到真正需要帮助的人? 信源: 金台资讯——甘祖昌:将军回乡当农民;中国新闻网——“农民将军”甘祖昌之女忆父亲:勤俭节约 艰苦奋斗
甘祖昌是带着少将的工资回乡务农,并非回乡当一个纯粹的农民。这一点一直没人讲清楚,
优优谈过去
2025-08-01 15:18:18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