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纸协议,怕是活不过一个月。 冯德莱恩和特朗普在苏格兰握手的那一刻,摄影机的快

秋恒看军事 2025-08-01 14:23:49

这纸协议,怕是活不过一个月。 冯德莱恩和特朗普在苏格兰握手的那一刻,摄影机的快门声很密,笑容也很足。可连48小时的蜜月期都没撑到,美欧就又开始翻脸。 白宫先下手发声明,大谈关税、食品标准、能源投资的“大突破”,一副协议板上钉钉的架势。 欧盟委员会隔天回击——冷冰冰一句:没有法律效力,根本没谈妥。 这不是修辞,这是直接拆美国的台。 美欧吵的不是细节,是立场。美国说欧盟同意放宽猪肉、乳制品进口标准,欧盟拍桌子否认,说连谈都没谈过;数字规则上,布鲁塞尔死守监管权,华盛顿非说要清除“壁垒”,翻译过来就是想伸手管你的数据;能源投资,美国口口声声说欧盟三年要砸6000亿美元买美国货,欧盟文件却只留了句“有兴趣”,模糊到可以装进任何结果;钢铝关税更是两张完全不同的嘴——美国说维持50%高税,欧盟说降税但限配额。 这不是谈判结果,这是互相留后路,谁都不信谁。 特朗普自己倒是没装,直接说“公平?那根本不重要。” 这句话,把战后美欧关系的最后一块遮羞布也给扯了。欧洲人突然发现,自己几十年当成“盟友”的美国,从战略认知上早就把欧洲归到“可以敲”的那一档,甚至比一些敌对国家还要狠。 法国总统马克龙最先不耐烦。他当众批评欧盟这次“缺乏威慑力”,言下之意,就是怂了。 他那套逻辑很直接:想要自由,就得有能让对方忌惮的筹码;而这次,欧盟没端出足够的筹码。 法国一向自诩是欧盟里唯一能和美国硬碰硬的国家,尤其在能源问题上更是如此——毕竟,美国明着威胁过,谁还敢买俄罗斯的能源,就要加税。法国这几年,一直在买。 马克龙的算盘也不复杂:这次谈判里,航空业、关键制造业是法国的命根子,能保住算是一半胜利。但豁免条款还没到手,后面必须继续掰腕子。 他话里话外都在释放一个信号——这事儿没完。 事实上,美欧裂痕不是这次才冒出来的。过去十年,从伊核协议到北约军费,从数字税到气候政策,几乎每一件跨大西洋议题都能看到两边的火花。表面上依旧是盟友,实质上互防的意味越来越重。 特朗普的风格只是把这种互防赤裸裸地摆在台面上,他不在乎礼节,也懒得演戏。 可尴尬在于,欧洲的“强硬”更多是情绪表达,而不是结构能力。 能源上离不开美国的LNG,防务上离不开北约的框架,美元体系里照样要用美债和美金做压舱石。 这种情况下,谈判桌上的法国可以拍桌子,但拍完桌子还得坐回去,因为没别的退路。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苏格兰的握手,既仓促又虚。对欧盟来说,它能短暂稳住关税战的节奏,在航空业等少数领域争取到喘息;对美国来说,它能让特朗普在国内摆出“谈判大师”的人设,同时继续在核心领域压榨欧洲。 可惜,这种协议的寿命注定短命。 因为双方的战略诉求是冲突的——美国需要一个在经济上依附、在政治上听话的欧洲;而欧洲真正的生存安全,恰恰来自减少对美国的依赖。 当利益分配不再对等,握手就变成了照相用的动作。 欧洲内部其实很清楚这个局。德国要保住制造业的出口,美国的关税政策就是刀口;法国要保住能源安全,美国的制裁就是咽喉;南欧国家盯着农业补贴,美国的食品标准就是悬在头顶的锁链。 这意味着,所谓的“欧美同盟”,在不同国家眼里已经裂解成一堆各自算计的双边关系。 所以,这次关税协议的最大意义,不在于它能落实什么条款,而在于它给了外界一个清晰的信号——跨大西洋这条老船,已经开始漏水,而且是结构性的漏。 接下来,不论马克龙在谈判桌上多硬,欧盟在能源、数字、制造三个关键领域,都必然会继续和美国缠斗。美国会用关税、市场准入、标准认证这些“工具”,逼欧洲就范;欧洲会用拖延、细则博弈、内部协调这些“缓冲”,争取自主空间。 这不是一次谈判的胜负,而是一场长期拉扯。 问题在于,特朗普的任期不会等欧洲慢慢磨,他的风格是速战速决——要么投降,要么摊牌。欧洲能不能在这个节奏里找到平衡点,很难说。 而这张还没干透的协议纸,可能很快就会在一次记者会上,被哪一方亲手撕掉。 到那时候,苏格兰的握手照,就会变成一段笑话的配图。 参考资料:《 美欧关税协议或成一张废纸,特朗普没想到的是,马克龙把话挑明了-凤凰网 》

0 阅读:1
秋恒看军事

秋恒看军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