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害性不高,侮辱性极强!5月,中方决定扩大免签国家范围,其中北欧五国中,有四国被免签,唯独不给瑞典,这就很耐人寻味了。 今年5月中方扩大免签国家范围时,北欧五国里挪威、丹麦、冰岛、芬兰都顺利入选,唯独瑞典成了例外,这种“区别对待”,照出了两国关系中那些不那么起眼却很关键的细节。 要说清楚为啥不给瑞典免签,得先看看这个国家这些年在对华态度上的一些“小动作”。 在国际事务中,瑞典加入北约后,在一定程度上选择追随美国的战略步伐,为了获取美国及西方盟友的信任和支持,提升自身在北约内部的地位和话语权,瑞典对中国采取了一些强硬态度。 今年刚开年,瑞典那边就不太平,他们政府出了份国家战略报告,里面说中国会影响他们国家安全,还想改变世界秩序。 这说法压根没什么依据,让中瑞之间的关系一下子起了波澜,没过多久,瑞典国家安全局也跟着凑热闹,说的话更具体,可也更没谱。 他们说中国在暗地里搞 “威胁安全的活动”,甚至把自己国家经济不行、东西卖不出去、创新没动力、好多人找不着工作这些事儿,都赖到中国头上。 这些瞎编的指责,就像一堵看不见的墙,把两国之间的信任给挡得死死的,本来好好的关系,就因为这些没影儿的说法变得不自在了。 这才只是冰山一角,去年联合国大会上讨论人工智能伦理准则时,瑞典代表还突然提出要 “限制中国企业参与国际 AI 标准制定”,还拉着几个欧洲小国附议,最后被多数国家否决了。 这种动辄想给中国设限的行为,很难不让人觉得它在刻意疏远,中国新能源企业想在瑞典建充电桩,当地政府先是说 “环保评估不通过”,等德国企业去申请同样的项目,却一路绿灯。 有做家具贸易的老板说,瑞典海关对中国商品的抽检率比其他北欧国家高出近三成,明明是同样的材质,经常被挑出些“莫须有”的毛病。 去年夏天,瑞典议会外交事务委员会搞了场听证会,邀请了几个所谓的“中国问题专家”,会上有人居然建议政府限制中国企业参与瑞典北部的矿业项目,理由是“担心技术泄露”。 可实际上,那片矿区主要产铁矿石,中国企业参与的只是基础开采设备供应,跟“技术机密”八竿子打不着。这种毫无根据的提防,背后藏着的是对中国企业的莫名敌意。 更让人觉得别扭的是2023年的一件事,瑞典第二大城市哥德堡举办中欧中小企业论坛,本来邀请了十多家中国企业参会,临开会前一周,主办方突然以“场地设备故障”为由取消了中国企业的展位。 后来有内部人士透露,其实是当地一个右翼团体施压,说“不能让中国企业抢了本地生意”,这种连商业交流都要搞小动作的做法,显然不是对待合作伙伴该有的态度。 再看看其他北欧国家是怎么做的,挪威卑尔根市这两年跟中国的一个三线城市结了友好城市,专门开通了“北极航线”旅游包机,连当地的渔业合作社都跟中国电商平台合作卖鳕鱼。 丹麦的奥胡斯大学甚至把汉语纳入了中学必修课程,理由是“未来跟中国打交道的机会太多了”,这些实打实的合作,跟瑞典那些若有若无的提防形成了鲜明对比。 其实中国的免签政策就是,你对我敞开多少门,我就给你开多大窗,芬兰允许中国公民用电子签证入境,中国马上就给芬兰免签。 丹麦在上海设立了签证中心,三天就能出签,这次也顺理成章进入免签名单,反观瑞典,不仅签证申请要预约到一个月后,还要求提供往返机票、酒店订单甚至银行流水,这种层层设限的做法,怎么可能换来对等的便利? 有个数据可能很多人不知道,这两年瑞典企业对华投资增幅比挪威低了17个百分点,连沃尔沃这样的老牌瑞典企业,都把亚太区总部从哥德堡迁到了上海。 当一个国家的企业用脚投票时,政府层面的态度往往是最直接的原因。 说到底,免签政策本质上是种双向的信任背书,其他北欧国家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它们愿意跟中国深化合作,而瑞典那些若即若离的提防和小动作,显然还没达到这份信任的门槛。 什么时候瑞典能放下那些不必要的顾虑,像对待其他合作伙伴一样真诚对待中国,免签的大门或许才会真正向它敞开。 信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2025-05-29——《关于进一步扩大免签国家范围的通知》
伤害性不高,侮辱性极强!5月,中方决定扩大免签国家范围,其中北欧五国中,有四国被
青橘小罐
2025-08-01 12:27:2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