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钟抵达日本东京,十六分钟到达英国伦敦,半个小时即可横扫整个星球,东风快递使命

佳佳怡 2025-08-01 11:37:12

四分钟抵达日本东京,十六分钟到达英国伦敦,半个小时即可横扫整个星球,东风快递使命必达,绝非浪得虚名。 而且一旦发出则无法拒收。谁都知东风导弹足以让世界闻风丧胆,但却很少人知道东风导弹背后的这个男人,他就是两弹元勋功臣、中国洲际导弹之父,中国航天四老之一屠守锷。 ​ 他是中国军工的神话,仅用八年时间打破国外技术封锁,创造了八年四弹的奇迹,帮祖国真正实现了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 说起来,屠守锷年轻时可不是一开始就盯着导弹的。他1917年出生在浙江湖州,家里是书香门第,父母盼着他学文,将来当文官。可他偏不,中学时看到物理课本上的力学图,眼睛就挪不开了,偷偷攒钱买了本《机械原理》,翻得书角都卷了边。1936年考大学,他瞒着家里填了清华大学机械系,拿到录取通知书那天,父亲气得把他的课本扔在地上,他捡起来拍拍灰,说“国家要变强,光靠笔杆子不行”。 1941年,屠守锷赴美留学,在麻省理工学院学航空工程。那会儿美国的飞机制造业正红火,他的导师是航空领域的权威,劝他留下搞研究,说“在这里,你能站在世界最前沿”。可他总想起出国前看到的场景——日军飞机在头顶盘旋,炸弹把学校炸成废墟,学生们抱着课本哭。1945年抗战胜利的消息传来,他当天就收拾行李,导师给的高薪职位、绿卡,他看都没看,坐船颠簸了一个多月回到祖国。 回国后,他先在清华大学当教授,教飞机设计。可没过几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军的空中优势压得志愿军抬不起头,中央下定决心搞导弹——没有远程打击能力,国家就永远直不起腰。1957年,屠守锷接到调令,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负责导弹总体设计,他连家都没顾上回,揣着两件换洗衣物就上了路。 那时候的中国,搞导弹简直是从零开始。国外对导弹技术严防死守,别说图纸,连张清晰的照片都找不到。屠守锷带着团队窝在酒泉的戈壁滩,办公室是土坯房,绘图板是几块木板拼的,计算全靠算盘和计算尺。有次为了算一个弹道参数,二十多个人轮着算,算出来的结果差了0.1毫米,屠守锷说“不行”,带头重新算,三天三夜没合眼,直到所有数据对上了才肯吃饭。 最难的是1960年,苏联撤走了所有专家,带走了资料,连螺丝钉的规格都没留下。有人慌了,说“没了苏联帮忙,咱们搞不成”。屠守锷把算盘往桌上一拍:“他们能搞出来,咱们凭什么不能?少了谁,中国人都能造出自己的导弹!”他带着人拆了苏联留下的废导弹,一个个零件测绘,用放大镜看磨损痕迹,硬是反向推导出设计原理。 1964年,第一枚自行设计的中近程导弹“东风二号”发射,升空后没多久就失控坠毁。现场一片死寂,有人蹲在地上哭。屠守锷没哭,他爬进残骸堆里,捡起一块碎片看了又看,说“问题找着了——弹体结构强度不够,气动布局不合理”。 接下来的一年,他带着团队改设计,光是风洞试验就做了三百多次,手上的茧子磨了一层又一层。1965年,改进后的“东风二号”成功发射,落地偏差只有几十米,指挥室里,屠守锷捂着胸口笑,眼泪却流了满脸。 从“东风二号”到洲际导弹“东风五号”,他用了八年。这八年里,他住的土坯房夏天像蒸笼,冬天像冰窖,女儿出生时他在戈壁滩,直到孩子三岁才见第一面。有次试验前,他发现一个焊点有问题,工人说“没事,就一点小瑕疵”,他当场发了火,亲自盯着重新焊,说“导弹上没有小事,差一毫米,可能就打偏几百公里”。 1980年5月18日,“东风五号”洲际导弹从酒泉发射,跨越太平洋,准确落入预定海域。那一刻,全世界都安静了——中国成了第三个拥有洲际核打击能力的国家。庆功宴上,有人给屠守锷敬酒,他摆摆手,指着屏幕上的导弹轨迹说“功劳不是我的,是这一代代人熬出来的”。 后来有人问他,这辈子最骄傲的是什么?他说“不是导弹打得远,是让外国人知道,中国能自己搞出尖端武器,不用看别人脸色”。晚年的他,还总去航天博物馆,站在“东风五号”的模型前,看很久很久,像在跟老伙计说话。 从留美学子到导弹总师,从算盘计算到洲际跨越,屠守锷的故事里,藏着中国航天最朴素的密码——不是天生就会,是认准了“国家需要”这四个字,就敢啃硬骨头,就敢从零开始。 你说,一个国家的底气,是靠引进来的技术撑着,还是靠自己人拿命拼出来的骨气?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0
佳佳怡

佳佳怡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