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钱也不卖给中国。”为了打压中国发展,日本和德国联合断供高铁车轮,毁掉了中国上亿订单。他们还没来得及得意,就被中国的“应对措施”彻底打脸! 1980 年,中国正把经济改革的引擎开足马力,全国上下攒着一股劲要搞建设。那会儿就有人下决心:“要富先修路,要强就得搞高铁!” 这话现在听着稀松平常,可放在当时,高铁对中国来说真是想都不敢想的事儿。咱连普通火车都跑不顺畅,更别提那种时速几百公里的 “大家伙” 了。 要让高铁跑起来,车轮是绕不开的坎。这东西看着像块圆铁,实则藏着大学问。毕竟高速行驶时,车轮得扛住数万吨压力,还得耐磨抗疲劳,差一点就可能出大事。当时全球能造高铁车轮的,也就日本住友金属、德国蒂森克虏伯几家,咱们没技术,只能找上门求购。 日本人拿着图纸晃悠,一套车轮敢要 300 万;德国人更狠,附加条件一堆,要求中国长期采购,还不准自研。咱们咬着牙签了合同,心里琢磨着先把路铺起来,技术的事慢慢说。 可到了 2004 年,中国高铁开始提速试验,眼看京沪高铁要动工,日德突然变卦了。他们私下串通好,放话 "给钱也不卖给中国",嘴上说中国 "技术储备不足",说到底就是怕中国学会了抢他们饭碗。那会儿全球金融危机刚过,欧美日正抱团搞技术封锁,想把中国摁在低端产业链上,高铁车轮断供不过是其中一招。 没办法,攻关小组把家安在了车间。老师傅带着大学生,对着显微镜研究车轮的纹路;钢材配比调了 800 多次,每次炼出钢水都要浇铸成小样,用锤子砸、用机器碾,看能不能扛住考验。 就这样熬到 2010 年春天,第一组国产高铁车轮在实验室通过了疲劳测试。当车轮在模拟轨道上跑够 120 万公里,拆下来检查时,磨损量比日本的还少 0.3 毫米。技术员们高兴的抱着车轮跳起了舞。 马钢的生产线开起来后,第一批车轮装在 CRH380A 上,从北京跑到上海,时速 350 公里,全程平稳得能立住硬币。消息一传出去,日本住友的工程师坐飞机赶来,围着车轮转了三圈,嘴里直嘟囔 "这不可能"。德国蒂森克虏伯的老板更直接,打电话来问能不能合作,被马钢老总怼了回去。 这事儿说起来,其实和后来的中美贸易战也能对上。美国对华为、中芯国际搞芯片封锁时,谁都没想到中国在高铁领域早就练出了硬功夫。马钢车轮不仅供自家 3.8 万公里的线路用,还卖到了 100 多个国家。你看泰国的高铁,跑的就是马钢的车轮;法国高铁公司特意来取经,想引进咱们的生产技术。就连日本想在印度竞标高铁项目,结果印方指定要中国车轮。 更重要的是,中国高铁输出的不只是产品,还有标准。比如印尼的雅万高铁,全线采用中国技术,从轨道设计到票务系统,122 项复兴号标准成了印尼的 "高铁标准"。这条铁路只用 4 年就通车,再看日本在印度搞的孟买 - 艾哈迈达巴德高铁,5 年才修了 10 公里,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到了 2024 年,中国研制的匈塞铁路高速动车组亮相塞尔维亚,这是中国高铁首次敲开欧洲大门。欧盟原本想靠技术壁垒挡路,结果发现中国高铁不仅符合欧盟标准,性价比还碾压欧洲本土产品。德国铁路公司威滕伯格基地悄悄采购了马钢 160 件时速 320 公里的高速车轮,装车运行后连称 "中国制造真香"。 德国蒂森克虏伯的车间里,至今还摆着当年给中国断供的车轮样品。说到底,那些曾经想卡脖子的国家,如今只能看着中国的高铁列车在世界各地的轨道上呼啸而过。这世上哪有什么 "给钱也不卖" 的底气,不过是怕被后来者超越罢了!
“给钱也不卖给中国。”为了打压中国发展,日本和德国联合断供高铁车轮,毁掉了中国上
古今知夏
2025-08-01 07:14:34
0
阅读:60
用户85xxx19
人造的不是神造的,只要是人造的,就在人掌握的范围内,就可以突破,甚至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