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1936年,“王明”强烈恳请毛主席给他改名字,毛主席笑着说道:叫王明这个名字很好嘛,国际代表啊!“王明”急了,说道:正因为这样,别人老拿我开玩笑,所以我要求改名! (参考资料:2015-02-10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王平:毛主席曾帮其改名 担任大军区政委时间最长) 一个人的名字,能有多少故事?对共和国开国上将王平来说,名字不仅是代号,更是他人生轨迹的注脚。 1907年,湖北阳新一个赤贫的农家里,他出生了,名叫王惟允,这个名字没给他带来好运。 母亲早逝,哥哥夭折,姐姐们被送去当童养媳,家里穷得揭不开锅,十岁的大姐被从婆家叫回来,抱着尚在襁褓的他,挨家挨户讨奶吃。 可以说,王平的童年,是靠着姐姐的胳膊和百家奶活下来的,这种日子,换谁都得想办法换个活法。 1926年,革命的浪潮席卷鄂东南,19岁的王惟允被乡里推选为农民协会的负责人,他的人生,终于有了第一个转折。 可一参加红军,麻烦就来了,他的连长是广东人,每次点名,“王惟允”在他嘴里就成了“王翁翁”,引得战友们哄堂大笑。 军旅生活紧张严肃,总这么被人当笑话也不是个事儿,王惟允干脆自己做主,改了个简单好记的名字:王明,谁知,“王明”这个名字在当时党内分量不轻,甚至有些敏感。 1936年,王平从红军大学毕业,毛主席亲自找他谈话分配工作,谈完正事,毛主席见他欲言又止,便问他有什么困难,王平鼓起勇气站起来:“主席,我想改个名字。” 毛主席听了,乐了,半开玩笑地说:“王明这个名字不是很好嘛,国际代表啊”,这话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揶揄,王平更不好意思了,老实交代:“正因为这个,大家老拿我开玩笑,所以我坚决要改!” 毛主席看他态度坚决,也不再逗他,爽快地拿起毛笔,在一张任命状上写道:“任命贺晋年任二十七军军长,王平任二十七军政委。” 笔一落,一个伴随他后半生戎马生涯的名字诞生了,王平,期望天下太平,自己却注定要在血与火中为这个目标开路。 有了新名字,也迎来了更残酷的考验,王平长期担任政委的红十一团,是全军出了名的“硬骨头”,专打硬仗、恶仗,第五次反“围剿”的广昌保卫战,红军指挥部被敌人逼到了眼前,形势岌岌可危。 作为预备队的红十一团奉命反击,王平二话不说,带头冲锋。敌机在头顶盘旋扫射,身边的战友一片片倒下,有的连队打到最后只剩二三十人。 在这种炼狱般的场景里,王平没有退缩,硬是带着残存的部队顶住了攻势,保住了指挥部。 长征路上,红十一团更是尖刀和盾牌,时而前卫,时而后卫,四渡赤水、抢夺娄山关、保卫遵义城,哪场关键战斗都少不了他们的身影。 到了解放战争,王平的指挥艺术愈发纯熟,清风店战役,他指挥部队死死拖住敌人两昼夜,为我军主力包围并全歼国民党王牌第三军,赢得了至关重要的时间,这一仗,打的是韧劲,是算计。 1953年,他又奉命入朝,担任志愿军二十兵团政委,面对武装到牙齿的美军,王平与司令员杨勇搭档,抓住时机,发动了抗美援朝的最后一战——金城反击战。 14个昼夜的猛攻,志愿军不仅收复了160多平方公里的失地,还将战线向南推进了数公里,这一仗,打得就是个“服”字,直接把对手打回了谈判桌,迫使其在停战协议上签字。 那么,究竟是什么力量,支撑着像王平这样的传奇人物,从一个沿街讨奶的苦孩子,成长为在国际战场上让对手胆寒的共和国战将? 起初,或许并非什么宏大的理想,最开始的动力,可能就是最朴素的念头:活下去,活出个人样,不再任人宰割,而革命的洪流,恰好为这种原始的生命力找到了方向,赋予了它“为人民解放”的崇高意义。 这股力量,从个人的求生欲,升华为群体的解放意志,当一个被逼到绝境的人,找到了一个值得为之献身的宏大目标时,他所能爆发出的能量是难以估量的。
[太阳]1936年,“王明”强烈恳请毛主席给他改名字,毛主席笑着说道:叫王明这个
叨叨小科天下事
2025-08-01 00:31:32
0
阅读: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