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还在等特朗普签字,美国找了个新借口,要对中国加征100%关税 中美之间的最新一轮经贸谈判落下帷幕,虽然中方表现出足够诚意,同意将关税休战协议延长90天,但美方至今迟迟未签字,局势顿时风云突变。 更令人错愕的是,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随后抛出“新借口”:如果中国继续购买俄罗斯石油,将面临高达100%的新增关税。 这一声明不仅打破了刚刚建立的谈判氛围,也把中美关系再次推向紧张边缘,表面上看,这是美方对中方在能源战略上的不满。 实则更像是一个早就准备好的施压剧本,趁着协议尚未签署的空档阶段突然翻脸。 这种出其不意的施压并非孤立行为,它其实是美国地缘政治策略的延伸,在俄乌冲突持续发酵的背景下,俄军在多条战线上发起攻势。 乌军防线紧绷,美方急于寻找能够扭转战局的外部杠杆,而我国,作为与俄罗斯经济往来密切的全球性大国,自然成为美方试图施压的关键目标。 简单说,美国清楚地意识到,仅靠对俄制裁已经难以撼动其根基,因此开始将焦点转向间接打击,希望通过施压中方来孤立俄罗斯,迫使其就范。 然而,这种地缘博弈的“外溢”其实暴露出美方在传统制裁路径上的疲态,制裁工具已用尽。 谈判筹码明显减少,美国便不断寻找新的突破口,转向将本属主权范围内的正常经贸合作污名化和政治化。 在这个过程中,把中俄石油合作塑造成“威胁”的手法本质上延续了冷战时期的敌对逻辑。 这种逻辑不再是维护自由市场秩序,而是将全球贸易关系纳入战略打压的框架之中,必然会加剧不确定性,并侵蚀原本脆弱的国际信任体系。 面对这一突如其来的高压态势,中国没有犹豫,更没有退让,外交部第一时间表态,明确指出我国的能源战略基于国家利益,不容外部干涉。 更关键的是,我国用实际行动做出了回应,宣布与俄罗斯将在符拉迪沃斯托克举行“海上联合-2025”大规模联合军演。 这场军演不仅覆盖反导系统、数据共享等高敏感内容,还首次将“应对西太平洋地区威胁”写入正式目标。 这一措辞无疑是对美西方的直接回应,释放出中俄联合战略防御的明确信号。 事实上,中俄此次军事合作的深度远超以往,雷达数据互通、武器性能共享,代表着双方在战略互信层面实现了前所未有的突破。 也就是说,中国不仅在外交层面坚持了原则,更在军事层面展现了足够强硬的背景,这种双层回应机制。 是中方面对极端压力下的一种综合反制策略,也传递出清晰信息:胁迫只会带来对抗,无法迫使我国放弃正当国家利益。 在当前这个节骨眼上,更值得关注的是特朗普政府在这一系列操作背后的国内考量。 随着大选临近,打“中国牌”似乎成为其惯用策略,对中强硬的姿态既可转移国内经济疲软的焦点,又能凝聚选民的情绪认同。 在这种背景下,特朗普或许并不急于真正推动谈判成果落地,反而更愿意维持“谈而不签”的不确定状态,以利于政治操作空间最大化。 但问题在于,中方早已不再是等待美方表态的被动一方,在过去的几年里,我国不断扩展反制工具箱,从稀土出口限制、对等反制关税,到加快布局替代市场,均已成熟可用。 一旦美方真的按下加征关税的按钮,中方也将毫不犹豫全面反击,这种对等博弈机制早已不是威胁,而是既定现实。 最终问题回到一个核心分歧:特朗普签不签字,如果签署,意味着美方默认中方在能源合作、经贸态度上的合理性,短期内双方仍有合作余地。 但如果继续拖延甚至追加关税,中方的反制将迅速升级,中美之间积累多年的谈判成果可能在一夜之间付诸东流。 而全球经济也将为这场博弈重新埋下动荡的种子,从这个角度看,这场看似围绕关税协议的冲突,其实更像是一场全球格局调整前夜的测试。 我国的应对已然成熟,而真正焦躁、踌躇不定的,反而是手握笔却迟迟不愿落下签名的特朗普。 实际上,这场纷争的核心已经不再是“签不签字”,而是美方是否能够接受一个有独立判断力、掌握全球产业链关键节点的中国。 签字,只是表面问题;真正挑战美国全球地位的,是中国崛起后对游戏规则的重新理解与参与。 在这场关于秩序与方向的较量中,美方表现出的焦躁、短视与政治化动机正在削弱其自身的谈判地位,而我国稳健的多边布局与战略定力,正在为自身争取更大话语权。
得知中国不怕关税重回3位数,特朗普态度大变,用4个字定调一切中美第三轮谈判结
【13评论】【9点赞】
朝阳
丢掉幻想,准备战斗!
不良人
没有原则的强盗民族,我们中国要做两手准备,
岸边的光
双边贸易谈判就不能扯入第三国,如果非要牵扯那就需要三方到场来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