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我没统一度量衡吗? 秦始皇,嬴政,出生在公元前259年的赵国邯郸。那会儿正值战国后期,七国混战,刀光剑影没个消停。嬴政爹是秦国公子子楚,妈是赵姬,家里条件不算差,但日子也不太平。13岁那年,子楚死了,嬴政接了秦王位。可那时候他还小,朝政被吕不韦和赵姬把着,权力斗争暗流涌动。到了22岁,嬴政终于亲政,把吕不韦收拾了,彻底掌权。 掌权后,嬴政目标明确:统一天下。从公元前230年到前221年,秦国像开了挂一样,接连灭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公元前221年,嬴政站在咸阳,宣布自己是“始皇帝”,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就这么诞生了。可统一疆土只是第一步,接下来怎么管好这摊子,才是真考验。 战国时期,各国各自为政,不光打仗,连度量衡都不一样。齐国的尺比楚国的短,赵国的斗比魏国的小,货币更是五花八门。商人跨国做生意,算账得带好几套家伙什儿,稍不留神就吃亏。老百姓买东西也头疼,今天这家一斤,明天那家半斤,公平交易根本没戏。嬴政看明白了,要让这个新帝国运转顺畅,度量衡不统一不行。 他把这活儿交给了丞相李斯。李斯不是光说不练的主,他带着人研究各地的标准,最后拍板用秦国的度量衡做模板,全国推行。这可不是随便抄个标准就完事,背后得有科学依据。比如,尺子多长得适合量布、盖房,斗多大得方便装粮食,还得考虑各地习惯。好不容易定下来后,还得做标准器具,发到全国每个角落。 光有标准不行,得让大家都用才行。这在古代可没那么容易。秦始皇下了死命令,但地方官员不一定买账。有的郡守嘴上答应,手底下照旧用老一套,觉得改来改去麻烦。还有的把新器具扔仓库吃灰,压根不发下去。嬴政也不是吃素的,派御史到处查,谁敢糊弄,脑袋不保。 交通也是大问题。那时候没高铁,没电话,一道命令从咸阳到边疆,几个月都算快的。嬴政让人修了驰道,搞了驿站,马车跑得飞起,总算把政令和器具送到各地。可老百姓这边又不乐意了,习惯了几辈子的老法子,突然改新标准,谁不嘀咕几句?市场上更是乱套,卖家用旧斗,买家拿新尺,算不清楚就开吵。官府没办法,只好派人盯着,强制执行。 磨了好几年,这套统一标准才算扎下根。商人交易方便了,朝廷收税也利索了,经济一下就活了起来。别看这事听起来不起眼,可没它,大一统就是空话。 统一度量衡是干成了,但嬴政后来的路走得就不那么顺了。他晚年迷上长生不老,找方士徐福出海寻仙,结果人跑了,药没影。他还烧了好多书,想统一思想,反倒惹得读书人骂声一片。公元前210年,他在巡游路上病死,留下一堆烂摊子。 他死后,儿子胡亥接位,可这小子没啥本事,赵高把朝政搅得乌烟瘴气。老百姓被重税压得喘不过气,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全国跟着反。三年后,秦朝就没了。可你得承认,秦始皇干的那些事,尤其是统一度量衡,影响可没随着秦朝一起埋了。 秦朝虽然短命,但度量衡统一这招,后世没少学。汉朝接手后基本沿用了这套标准,后来历朝历代都明白,经济要发展,标准得统一。到了今天,咱们买东西、量东西,用的还是一套标准化的玩意儿。这不就是秦始皇那时候打下的底子吗?当然,他靠高压推行的法子,也不是没争议,有人觉得太狠,有人觉得没办法。
秦始皇:我没统一度量衡吗? 秦始皇,嬴政,出生在公元前259年的赵国邯郸。那会儿
混沌于浮云
2025-07-31 19:16:37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