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75年,王勃在前往交趾省亲归来途中遭遇台风,不慎溺水,惊悸而亡。看似偶然,实则必然。 王勃之“神童”美誉,绝非空穴来风。他自幼才思敏捷,年少之时便展现出非凡的文学天赋,其作品文采斐然,辞藻华丽,诸多佳作流传至今,足见“神童”之名当之无愧。 六岁能作诗文,九岁著《指瑕》十卷指摘大儒颜师古《汉书注》的疏漏,十六岁应幽素科试及第,成为大唐最年轻的朝散郎——这份履历足以让千年后的“学霸”们黯然失色。 唐高宗读其《乾元殿颂》时连叹“奇才”,更将他推上“初唐四杰”之首的宝座。然而少年得志的背面,是未经磨砺的棱角与对世情的懵懂。 他人生第一次重挫,竟源于一篇游戏文章。王勃于沛王府任职之际,为沛王和英王斗鸡助兴而作《檄英王鸡》。 这本是贵族间的寻常娱乐,他却选用檄文——这种用于征伐讨逆的庄重文体,以夸张笔法“讨伐”英王的斗鸡。 唐高宗见“血溅羽帐”“尸陈广场”等句时,不禁勃然大怒:“二王斗鸡,王勃身为博士,不但不劝诫,竟作檄文虚构且夸大其事!””一纸诏令将他逐出长安。 王勃被放逐巴蜀的三年间,以山水慰藉心灵的创伤,创作出诸多诗文。可当他重回仕途任虢州参军时,又卷入更大漩涡。 官奴曹达犯下罪行后,逃窜至他府隐匿。王勃担心受到牵连,竟然私自将其杀害灭口。此事蹊跷之处颇多:一位精通医理、曾师从长安名医的才子,本应冷静自持,却选择最极端的解决方式。 尽管遇大赦免死,但父亲王福畤受牵连贬谪交趾,彻底击垮了王勃的心理防线。他于《上百里昌言疏》中沉痛自责道:“此乃勃之罪也,于天地之间无可逃遁。”” 公元675年秋,王勃为尽人子之责,决意远赴交趾省亲。此行本为赎罪,却暗伏杀机。他归途中“渡海溺水,惊悸而死”。 更耐人寻味的是命运最后的讽刺:当《滕王阁序》传至长安,唐高宗读至“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时拍案叫绝,欲重新启用他,却得知死讯,唯余三声“可惜!可惜!可惜!”。这位曾因一篇戏文遭弃的天才,又在声名重返巅峰时陨落。 王勃的溺亡,远非一场单纯的意外。从恃才傲物触怒天威,到惊惶失据私杀官奴;从万里探父的执念,到冒险渡海的抉择——每一步都烙印着他狂狷而敏感的文人魂。 南海的风浪不过是为这出悲剧拉下帷幕的天然道具。若说他的人生如流星划过初唐的夜空,那么最耀眼的燃烧之后,注定是寂然的沉落。 当性格的锋芒撞上时代的礁石,结局早已在《滕王阁序》中写就:“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素材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官方账号 2025-04-22 11:29
公元675年,王勃在前往交趾省亲归来途中遭遇台风,不慎溺水,惊悸而亡。看似偶然,
梅梅谈世界
2025-07-31 16:17:18
0
阅读: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