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野南下后,李天佑是第十三兵团第一副司令员,黄永胜是第十四兵团第一副司令员,从表面上看,都有接任兵团司令员的可能!
四野大军南下时,兵团司令的人选问题曾引发不少猜测,李天佑和黄永胜这两位战将,一个在十三兵团当第一副司令员,一个在十四兵团坐同样的位置,明眼人都能看出来,他们离正职只差半步之遥。
该安排在当时引发了不少议论,毕竟两位都是能征善战的猛将,谁更有可能接任兵团司令,成了部队里茶余饭后的话题。
李天佑的名字在四野系统里响当当,他17岁参加百色起义,21岁就当上红军团长。
抗战时期他带着部队在晋察冀根据地打游击,解放战争初期被派往东北,带着一纵从松花江打到海南岛。
四野的老兵都记得,打天津时李天佑指挥五个纵队仅用29小时就攻破城防,这份战绩在军史上都排得上号。
他的军事才能有目共睹,带兵风格既严厉又爱护士兵,在部队里威信很高。
不过,黄永胜的履历同样耀眼,16岁参加秋收起义,长征时就是红一军团的主力团长。
等到东北后他带着八纵在辽沈战役中立下大功,后来指挥的十四兵团更是从东北一路打到两广。
黄永胜打仗以勇猛著称,有个流传很广的故事说他曾带着警卫连直插敌军指挥部。
不过这位将军脾气火爆也是出了名的,有时候开会都能和同僚拍桌子。
当时两个兵团的情况不太一样,十三兵团下辖三十八军、三十九军这样的王牌部队,李天佑要协调的都是四野最精锐的师旅。
十四兵团虽然新组建不久,但黄永胜手下也有四十一军、四十二军这些能打的队伍,从兵力配置来看,两个副司令员肩上的担子都不轻。
有意思的是,后来兵团编制调整,十三兵团机关改为十五兵团部,十四兵团部改为十三兵团部,这番变动更让人琢磨不透上级的意图。
战争年代提拔将领主要看战功,李天佑指挥的天津攻坚战是教科书级别的城市战例,黄永胜在衡宝战役中围歼白崇禧主力第七军的战绩也相当漂亮。
虽然两人都擅长打硬仗恶仗,但风格迥异,李天佑打仗讲究谋略,战前准备极为细致,黄永胜则更偏向临机决断,战场上应变能力突出。
历史资料显示,1949年12月中央军委发布命令,十三兵团部改为十五兵团部,十四兵团部改为十三兵团部,调整后黄永胜出任十三兵团司令员,李天佑调任广西军区副司令员。
这个安排出乎很多人预料,毕竟以李天佑的资历和战功,继续带兵打仗似乎更顺理成章。
有研究者认为,当时广西剿匪任务艰巨,需要熟悉当地情况的将领坐镇,李天佑作为广西籍将领自然成为不二人选。
两位将军后来的发展轨迹也耐人寻味,黄永胜带着十三兵团参加了海南岛战役,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李天佑在广西剿匪期间指挥部队消灭土匪四十七万余人,同样在1955年获授上将军衔。
回看四野南下时的这段历史,兵团司令的人事安排既有战略考量,也受当时复杂形势的影响。
战争年代高级将领的职务变动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表面看是两个人的晋升问题,背后却是整个野战军的战略布局。
李天佑和黄永胜都是战功赫赫的猛将,他们在解放战争中的贡献早已超越了个人的职务高低。
吴楚浮云
打海南岛与李天佑无关。
用户10xxx98
打天津是刘亚楼指挥的
用户10xxx97
林元帅慧眼识英才
用户10xxx68
打海南岛与黄永胜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