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1937年,红八十八师师长熊厚发在河西战役中被俘,他左臂的伤早就化脓,腿又被打断,子弹也打光了,马忠义让他投降,他笑着高喊“共产党万岁”,随后以最壮烈的方式英勇就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熊厚发) 一个23岁的年轻人,能做什么?熊厚发给出的答案是:红四方面军副军长。 这听起来像个传奇,可是在那个年代,传奇是用命换来的,1937年,这个年轻的将领倒在了祁连山的冰天雪地里,没能看到他为之奋战的未来,他的故事,是一曲用血肉谱写的悲壮战歌。 熊厚发是个天生的战士,14岁投身革命,16岁扛起红军的枪,18岁当上营长,20岁就指挥一个师,这晋升速度快得不像话,却也真实得残酷。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庸才活不长,将才也未必能善终,熊厚发显然属于后者,他的勇猛和才华,在红四方面军里是出了名的。 然而,真正的考验来自西路军的兵败,那是一段浸满血与泪的征途,1937年3月,红军在倪家营子突围后,转战到三道柳沟,早已是人困马乏,却还要面对马家军的疯狂围剿。 熊厚发指挥的八十八师顶在最前面,他就在一线,腰间的宽皮带上插着盒子枪,这是他的标配,敌人冲上来,他一声令下,枪炮齐发,硬生生把攻势打了回去。 可敌人就像潮水,退了又来,熊厚发一把从警卫员手里夺过雁翎刀,吼了一声“同志们,冲”,自己第一个就翻出了战壕,指挥官带头拼命,身后的兵还有什么好说的? 仅仅一天后,更危险的局面出现了,一个已被打成残垣断壁的小围子即将失守,一旦被突破,整个部队都有被分割吃掉的风险,军长程世才赶到阵地,准备亲自带队反击,熊厚发却一把拦住他:“军长,那里危险,我去!” 这不是冲动,而是清醒的判断,熊厚发迅速组织起一支突击队,在缺口设下埋伏,等敌人自以为得计,准备一拥而上时,熊厚发的机枪响了。 密集的火力把敌人死死压在河床里,紧接着手榴弹开路,红军战士趁着烟幕冲杀进去,一举夺回了阵地,也就在这次战斗中,熊厚发登上残破的更楼观察敌情时,一颗子弹击中了他的左臂。 血一下子就浸透了军装,程世才让熊厚发赶紧包扎,他却捂着伤口,咧嘴一笑:“不要紧,手打断了,我还有嘴和腿,一样指挥。” 胳膊废了,脑子还在,身负重伤的熊厚发,最担心的反而不是自己,而是军长程世才的安全,他反复叮嘱部下,绝不能让军长到危险的地方去,这种清醒,比单纯的悍不畏死更让人敬畏。 部队最终艰难地退入了祁连山,但祁连山没有庇护他们,只有刺骨的严寒和饥饿,熊厚发的伤势急剧恶化,胳膊肿得像碗口粗,高烧不退,根本无法行走,他做出了一个决定。 熊厚发对李先念和程世才说:“我不能走了,把我放这吧,你们快走,敌人马上就追来了,要为革命保留下这些种子”,说到最后,这个刚毅的年轻人也忍不住流下眼泪。 但这不是软弱,而是诀别,李先念等人哭着要背熊厚发走,可谁都明白,在这样的绝境里,一个重伤员对一支急于突围的部队意味着什么。 最终,熊厚发被留下了,藏在一个石崖下,带着一小包盐和一些钱,还有一个排的战士,临别时,李先念把他的党员介绍信交给他,他紧紧攥着说:“放心,死不了,我还要回延安呢,你们快走,革命一定会胜利。” 谁知,这竟是永别,被留下后,熊厚发没有坐以待毙,他忍着剧痛,把山里失散的红军战士收拢起来,很快聚集了百十号人,继续坚持斗争。 然而,在敌人的重兵搜剿下,奇迹没有发生,1937年3月22日,他们在祁连山大坂被马忠义的部队包围。 战斗异常惨烈,熊厚发的腿部再次中弹,身边的人一个个倒下,当只剩下他和五六名战士时,敌人围了上来,高喊着劝降,回应他们的,是熊厚发愤怒的痛骂,恼羞成怒的敌人端起了机枪。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熊厚发高举起那只没有受伤的右臂,用尽全身力气呼喊:“中国共产党万岁”、“中国工农红军万岁”。 信仰是什么?或许就是在山穷水尽时,依然选择把枪口对准敌人,而不是自己的太阳穴,是在明知必死时,也要把生的希望留给同志。 熊厚发用23年的短暂人生,回答了这个过于宏大的问题。他没能看到胜利,但他本身,就是胜利的一部分,正如朱德后来的评价:“优秀红军指挥员”;也如徐向前的感叹:“他的牺牲是十分壮烈的。”
1948年4月28日,西柏坡,毛主席破例出门迎接粟裕,朱德站在门口,愣住了,连手
【60评论】【9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