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正义的崩塌:武汉大学性骚扰案背后的制度之殇 “若无图书馆的监控,这位大一男生这辈子可能就洗不清了。” 两年污名、一纸判决、终身创伤——武汉大学图书馆性骚扰案的结局,揭开了高校治理中程序正义的溃烂伤口。 一、仓促处分:高校治理的“舆情灭火术” 2023年10月,武汉大学在杨某网络发帖指控肖某某性骚扰的48小时内,火速下达记过处分决定。校方通报以模糊的“不雅行为”定性,既未明确性骚扰事实,亦未公开医学鉴定(肖某某长期患特应性皮炎,动作实为抓痒),更刻意忽略关键细节: - 监控全程显示两人零交流,座位为系统随机分配,无任何性挑逗意图; - 道歉信系杨某反复施压所得,肖某某因“惧怕开除”被迫认罪,内容甚至包含杨某诱导的虚假细节(如“拍了姐姐”)。更讽刺的是,校方内部早已通过监控核查排除性骚扰可能,却为“平息舆情”坚持处分。一名负责人私下承认:“这是应急措施,只为降温。” 二、迟到的正义:司法胜利与未愈的创伤 2025年7月25日,法院一审判决驳回杨某全部诉请,从法律层面为肖某某正名。然而,这场胜利早已被系统性不公碾碎: - 人格绞杀:肖某某被“人肉搜索”,照片遭P成遗像传播,家人信息全泄露。祖父因网暴刺激去世,外婆成植物人,其本人确诊PTSD,自杀倾向高达80%; - 前途湮灭:记过处分直接剥夺其保研、法考资格,而杨某却借“受害者光环”保研武大、赴港读博,败诉后更扬言“继续举报,让他从业困难”; - 校方冷漠:判决生效5天,武大仍以“需走程序”为由拒绝撤销处分,对杨某学术造假(虚构《离婚法》、篡改世卫数据)亦装聋作哑。 三、制度之殇:谁在纵容“诬告零成本”? 此案暴露高校治理的三大黑洞: 1. 程序正义让位于维稳政治武大仓促处分暴露“未审先判”逻辑:舆情>证据,表态>真相。当校方将学生作为“平息众怒的祭品”,实则是行政懒政对法治的亵渎。 2. 纠错机制形同虚设《武汉大学学生纪律处分办法》要求“复查-申诉-复核”三重程序,但校方对司法结论视而不见。“处分易撤销难”的官僚惯性,折射高校对公民权利的傲慢。 3. 网暴与诬告的失控链条杨某利用网络煽动“道德审判”,平台未拦截人肉信息;司法机关对网暴溯源乏力,肖家至今不知“谁在发帖”。当诬告者无需担责(反获升学红利),社会信任基石已然崩塌。 四、重构公正:高校必须回答的三重拷问 1. 纠错担当:立即撤销肖某某处分,公开致歉并补偿学业损失;成立独立委员会调查杨某学术不端及诬告嫌疑; 2. 制度革新:建立处分“司法复核”前置程序,明确“疑罪从无”原则;将网暴取证纳入校务职责,联合网信部门建立溯源机制; 3. 性别去污名化:性骚扰维权与程序正义绝非对立。武大应修订《防治性骚扰规定》,明确诬告反坐条款,拒绝以“保护女性”之名践踏男性权利。 程序正义的溃败,永远始于对“少数人权利”的漠视。 当一所百年学府在舆情的狂潮中低头,用一纸处分换取片刻安宁,它背叛的不仅是肖某某的人生,更是大学精神的脊梁——真相不应向声量妥协,正义不能为情绪让路。 武大的沉默仍在继续,但公众的追问不会停止:下一个“肖某某”出现时,我们能否不再重蹈覆辙?
我大姨真是拎得清,她有4个子女,临老却把遗产140万存款都留给了大儿媳。因为自从
【6评论】【3点赞】
ofcourse
武汉大学这是明显的不担当作为,公然违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
春华秋实
狗屁985,就这还教书育人?乌烟瘴气,我要是与此相关的校领导直接辞职回家,免得误人子弟!
沧浪之水
武大郎,被潘金莲害死了。
魂 淡 。
乌烟瘴气的腌臜之地
江湖行走
二年前网爆肖姓同学人是不是自己要反省一下,为什么被他人当傻子一样玩。
你说可爱不
女拳泛滥,中国男人危险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