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毛主席为什么要打倒孔家店,批判孔子? (参考资料:2020-11-10

叨叨小科天下事 2025-07-30 15:13:16

[太阳]毛主席为什么要打倒孔家店,批判孔子? (参考资料:2020-11-10 人民网——毛泽东谈孔子) 在中国历史上,恐怕很难找出第二对像孔子与毛主席这样奇特的关系,一个是要砸烂旧世界的革命家,一个是被尊为旧世界“万世师表”的圣人,人们想当然地以为,两者之间只有水火不容。 可事实是,毛主席与这位两千多年前的山东老乡,进行了一场持续一生的思想“对话”,其中既有推崇,也有批判,更有实用主义的拿来再造,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故事得从毛主席的小时候说起,他跟旧时代所有读书人一样,启蒙教育绕不开孔夫子,1902年,他在私塾的第一课,就是对着孔子的牌位磕头。 后来毛主席常开玩笑说:“要是没有孔夫子,我连字都不认识”,这倒不是客气话,“学而时习之”确实是他认字的开端。 即便到了1917年,毛主席投身社会活动,办工人夜校,开学典礼上,大家也要对着孔圣像行三鞠躬礼,可以说,孔子是他早年思想世界里一个绕不开的文化符号。 这份敬意,在青年毛主席身上体现得更为热忱,他不仅在文章里把孔子和释迦牟尼、穆罕默德并列为“最大之思想家”,更身体力行地去追寻圣人的足迹。 1920年,毛主席专程跑到曲阜,拜谒了孔府、孔庙、孔林,他后来向斯诺回忆起这次“朝圣”,细节记得清清楚楚:孔子弟子洗脚的小溪,孔子小时候住的镇子,甚至孔子亲手种下的树。 看得出,这趟旅行对毛主席触动很大,也流露出他对教书育人这份职业的向往。 可是,随着毛主席一头扎进革命的洪流,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则为他提供了全新的武器,他看待孔子的眼光,也开始变得犀利和具有穿透力。 毛主席不再仰视,而是平视,甚至俯视,他最早发难的一点,是孔子思想的“霸权”,他直言,孔子“独霸中国”,让整个思想界当了两千年的“偶像的奴隶”,这妨碍了思想的进步。 毛主席对孔子那套瞧不起劳动的精英派头,更是毫不客气,1939年,他就点明“孔子虽然也是圣人,但有一个缺点,就是不耕地”,言语间满是鄙夷。 对于孔子自称“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毛主席更是不以为然,甚至有点嘲讽地说这是“吹牛皮”,断言自己到70岁也肯定会“逾矩”,因为人的认知是无止境的。 更深层的批判,则直指儒家学说的阶级底色,毛主席一针见血地指出,阶级社会里根本不存在什么超阶级的“仁爱”,所谓的“人类之爱”,不过是统治阶级挂在嘴边的宣传口号,从未真正实行过。 至于那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毛主席更是斥之为“愚民”政策,主张要反其道而行之。 批判归批判,毛主席却不是个一刀切的“清算家”,他骨子里是个彻底的实用主义者,始终在寻找“可为我所用”的思想资源,他认为孔子的哲学里有可取之处,比如强调主观能动性。 毛主席高度评价“过犹不及”是重要的哲学方法,是搞“两条战线斗争”的智慧,在处理复杂的统一战线问题时,他也借鉴了儒家“和而不同”的思路。 这种“拿来主义”体现在毛主席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他号召干部学习孔子“每事问”的精神搞调查研究;他引用“言必信,行必果”敦促蒋介石抗日。 甚至给两个女儿取名李敏、李讷,也源自《论语》里“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的教诲,毛主席曾号召全党,不仅要学习马克思,也要“学习我们从孔夫子到孙中山的历史遗产”。 新中国成立后,作为国家领导人的毛主席,对孔子的评价又多了一层历史的肯定,1952年,他再访曲阜,看着历代帝王对孔子的不断加封,幽默地对身边人说:“孔夫子年年有进步,代代都加封啊!” 这话听着俏皮,却也一针见血地道出了孔子如何被统治阶级一步步捧上神坛的历史,不过,毛主席对孔子作为教育家的贡献是真心赞赏的,肯定他“办了学,教出了许多有才干的学生”。 纵观毛主席一生,他对孔子的态度看似反复,实则有一条清晰的内在逻辑:即始终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眼光,把孔子这位历史人物放在阶级、时代和实践的天平上反复称量。 毛主席既不因其“圣”而盲目崇拜,也不因其“旧”而全盘否定,对他来说,孔子不是神,而是一份需要被解剖、被改造、被利用的“遗产”。 这种复杂而又清醒的纠葛,或许比简单的“打倒”或“尊崇”,更能体现出一位革命家的思想深度与现实考量。

0 阅读:85
叨叨小科天下事

叨叨小科天下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