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的儿子钱永刚,一生中两次辍学,初中数学考30分,高中没念完就另谋出路,而父

佳佳怡 2025-07-30 10:34:39

钱学森的儿子钱永刚,一生中两次辍学,初中数学考30分,高中没念完就另谋出路,而父亲钱学森却不闻不问随他去,但钱永刚依旧说:我父亲是一个非常合格的父亲。 ​ 1971年3月,钱永刚拿着数学试卷走进父亲的书房。 ​说起来,钱永刚的两次辍学,都带着鲜明的时代印记。 那会儿他攥着那张30分的试卷,手指把卷边都捏皱了。书房里很静,只有钱学森翻书的沙沙声。他原以为会挨骂——换作别家父亲,看见这分数多半要拍桌子,可钱学森只是抬眼看了看,接过试卷翻了翻,问:“哪些题是真不会?哪些是懒得做?” 钱永刚低着头,声音跟蚊子似的:“几何证明题,绕来绕去弄不懂。”钱学森没再说啥,从书架上抽出本旧习题集,翻开其中一页:“你看,这道题和试卷上的类似,不是难,是你没找到窍门。不过——”他话锋一转,“要是实在没兴趣,也不用硬逼自己。” 这话让钱永刚愣住了。他第一次辍学是1966年,那会儿学校里乱哄哄的,课没法正常上,学生们今天贴标语,明天去游行。16岁的他实在坐不住,跟父亲说想下乡插队。钱学森正在灯下改论文,闻言抬头:“农村苦,你得想清楚。”见他眼神笃定,又补了句,“去了就好好干活,别总想着走捷径。” 那三年,钱永刚在陕西农村挑粪、割麦,手上磨出厚厚的茧子。每次写信回家,钱学森从不问“啥时候回来上学”,只问“庄稼长势咋样”“跟老乡处得好不好”。有回他在信里说想读书了,钱学森回信就三个字:“想读就回。” 可真等他回城,却又不想念了。1970年夏天,高中刚读了半年,他总觉得课本里的东西离现实太远,跟父亲说想找份工作。钱学森正在调试一台旧计算器,头也没抬:“工作不好找,尤其你这学历。”钱永刚急了:“那我去当兵!”钱学森这才停下手里的活,盯着他看了半晌:“部队比农村更严,你能扛住?”得到肯定答复后,他只说了句:“自己去报名,成不成看你本事。” 后来钱永刚才知道,父亲不是真的“不闻不问”。他去部队前,钱学森悄悄托老战友打招呼,不是走后门,是嘱咐部队“别因为他是钱学森的儿子就特殊对待”。在部队那几年,他每次探亲,父亲都要问训练苦不苦,战友关系处得如何,却绝口不提“考大学”的事。 直到1978年恢复高考,钱永刚才突然想通了。那天他跟父亲说想试试考大学,钱学森正在院子里侍弄花草,闻言直起腰:“想考就准备,别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他真考上了,读的还是父亲当年任教的国防科技大学。入学那天,钱学森送他到门口:“进了学校,你就是普通学生,别总想着‘钱学森的儿子’这身份。” 后来有人问钱永刚,父亲对他的学习撒手不管,咋还说他合格?他总说:“1971年那张30分的试卷,父亲没骂我,是因为他知道那会儿的教育环境乱,硬逼我学也学不进去。两次让我自己选路,是相信我能对自己负责。” 其实钱学森的“随他去”,藏着很深的心思。他自己留过学,知道兴趣对学习多重要,更明白特殊年代里,孩子的成长不能只看分数。他从不说“你得像我一样”,只在关键时刻点拨几句——比如下乡前教他“尊重老乡”,当兵前提醒他“守纪律”,考大学时嘱咐他“靠自己”。这些话看似轻描淡写,却比打骂更有力量。 想想看,当多数家长还在逼着孩子“考高分、上名校”时,钱学森却愿意让儿子在跌跌撞撞中找自己的路。他的“合格”,不在于教会儿子多少知识,而在于给了他选择的权利和承担后果的勇气。这样的教育,放在今天都显得难得,何况是那个强调“服从”的年代。 为什么一个数学考30分、两次辍学的孩子,会觉得父亲“非常合格”?或许答案就藏在那句“路要自己走”里——真正的教育,从来不是把孩子塑造成自己想要的样子,而是帮他成为他自己。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1
佳佳怡

佳佳怡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