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州南沙区某小学建议"家长尽量不要让老人接送孩子"在社交平台引发广泛讨论。提及"老年人身体状况可能引发安全风险""需根据老人身体条件合理判断"等表述,被部分家长视为对祖辈接送群体的"提醒"甚至"要求"。这场由校方发起的安全提示,因触及双职工家庭接送难题的核心矛盾,迅速演变为关于教育责任、代际互助与社会支持的公共议题。
据9月11日南沙区教育局工作人员回应,此次"尽量不让老人接送"的建议重点强调两点:一是老年人群体因身体状况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需家长重点关注;二是呼吁家长根据老人实际身体条件(如行动能力、视力听力等)作出合理判断,避免让"行动明显不便"的老人承担接送任务。教育局表示已记录相关情况,将核实建议来源,并强调"理解家长实际情况,不会强制要求"。
这一表态并未完全平息舆论。有家长在社交平台晒出家长群聊天记录:"早上7点送娃上学,下午5点接娃下班,中间8小时工作连轴转,老人不帮忙谁来接?"也有家长质疑:"安全问题难道只靠'提醒老人'就能解决?学校是否该提供替代方案?"这场讨论的核心,逐渐从"是否该让老人接送",转向"如何破解接送难题"的现实命题。
一、双职工家庭的"时间错位之痛"在广州这座超大城市,"8点送学、5点接娃"的时间线,与多数双职工家庭的"9点上班、18点下班"的工作节奏形成尖锐冲突。这种困境并非个例。根据2023年广州市统计局发布的《家庭育儿支持体系调研》,在3岁以下幼儿家庭中,78%的双职工家庭依赖祖辈接送;小学阶段这一比例虽略有下降,但仍达65%。祖辈接送已成为城市家庭解决"时间错位"的主要方式之一。家长们普遍反映:"请保姆每月至少6000元,比我们一个月房贷还高;换弹性工作的机会少之又少,总不能为了接娃辞职吧?"
二、安全焦虑与现实可行性的碰撞
校方提出"不让老人接送"的建议,初衷不难理解。近年来,因老年人突发疾病(如低血糖、眩晕)导致接送意外的新闻时有发生,学校作为安全责任主体,自然希望降低风险。有教育工作者私下表示:"我们也接到过家长反映,说老人接孩子时看手机、记错放学时间,甚至发生过孩子自行跑丢的情况。"因此,从安全管理角度,校方希望通过提醒家长审慎选择接送人,减少潜在风险。
但争议也恰恰源于此:这一建议未能充分考虑祖辈接送的现实合理性。一方面,对许多家庭而言,祖辈接送不仅是"帮忙",更是代际情感联结的重要方式——老人通过参与孙辈的成长获得价值感,父母则通过这种方式履行赡养义务;另一方面,"身体状况"的界定标准模糊:65岁的退休医生与78岁患高血压的老人,是否都需被"提醒"?若简单将"老人"与"风险"划等号,可能忽视个体差异,甚至引发对老年群体的偏见。
更关键的争议点在于,建议未同步提供替代方案。家长们普遍追问:"不让老人接,难道让我们请假?还是学校能延长托管时间、开通校车?"正如教育学者熊丙奇所言:"学校提出安全建议无可厚非,但更重要的是承担起教育服务的延伸责任。如果学校能提供可靠的课后照护,家长的焦虑自然会缓解。"
三、多方协同比"单向建议"更有效此次争议中,不少网友提出建设性意见:上海部分小学推行的"弹性离校"制度(允许家长申请延长托管至18:30)、杭州试点的"社区校车"(由街道协调公交公司定制路线)、深圳企业与学校合作的"职场临时托管角"(员工可将孩子带到公司指定区域照护)等,均被视作可行的解决方向。
这些实践的共同点在于:将"单一主体责任"转化为"多方协同治理"。学校不再局限于"管理"角色,而是主动对接家庭需求;社区、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进来,提供资源支持;政府则通过政策引导(如补贴校车运营、鼓励企业提供育儿便利),构建更完善的支持体系。
回到南沙这所小学的案例,无论建议最初出于何种考量,其引发的讨论已超出事件本身——它提醒我们:教育问题从来不是"学校-家庭"的二元命题,而是需要社会各方的同向发力。当"不让老人接送"的建议,能转化为"如何让接送更安全、更从容"的行动,当学校从"提醒者"变为"服务者",这场争议才能真正成为推动教育服务优化的契机。
解决接送难题,或许不需要"一刀切"的建议,而需要更多"接地气"的方案:多一辆校车、晚半小时托管、灵活的工作时间……这些细微的改变,比任何"提醒"都更能回应家长的期待。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