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胡咧两晋(三五)谢安对苻坚的大军胸有成竹,只因手里握着大杀器

淝水之战是中国军事史上最为重要的战争之一,也是古代战争中以弱胜强的经典范例。这场战役不但创造了军事史上的奇迹,也扭转了前

淝水之战是中国军事史上最为重要的战争之一,也是古代战争中以弱胜强的经典范例。这场战役不但创造了军事史上的奇迹,也扭转了前秦和东晋的战略态势,改变了北朝历史的走向。当回顾这场战役,总结其中的经验时,可以发现东晋并非简单的以弱胜强。以弱胜强只是战役的表面现象,实际上从战役开始时东晋已经掌控了战争的主动权,而苻坚和他的前秦大军都在东晋宰相谢安的布局之中。更为重要的是,谢安手中掌握着击败对手的大杀器,所以他对前秦的百万大军并无畏惧,反而表现出了胸有成竹的淡定态度。

从表面上看,淝水之战时前秦掌控着绝对的战略优势,拥有对东晋摧枯拉朽的战斗力。其中先锋步骑二十五万,由前燕名将慕容垂带领。而他自己则亲自率领六十余万戎卒及二十七万骑兵的主力,浩浩荡荡的杀向东晋。这只大军的人数高达百万,即便排除其中辅兵和辎重兵的水分,数十万战兵也是有的。所以大军队伍非常雄壮,据说绵延千里,一路上都是旗鼓相望。这种说法并非完全吹嘘,当时东晋将领朱序在给前线总指挥谢玄分析战略态势时就提到,前秦大军拿下东晋重镇寿阳时,部分前秦军队才刚刚离开长安。

除了在兵力上的绝对优势外,前秦在淝水之战前还在各条战线上占据了主动权。一开始,前秦军队就攻占了东晋的益州和梁州,让自己没有后顾之忧。然后前秦军队又攻占了黄河南岸豫州的大片东晋领土,攻破并占领战略要地襄阳,俘虏了东晋守将朱序。直到苻坚大军出动前,前秦已经将原来的两国以黄河为界的战线,推动到了汉江、长江和淮河一线,整体上对东晋呈现出战略攻势的姿态。因此这样的态势让东晋朝廷上下感到心惊胆战,就连向来以军事能力著称的,东晋名将桓温的弟弟桓冲,都不对这场战争看好。

桓冲是东晋已故大司马桓温的弟弟,随同桓温三次北伐,以军事能力著称。桓温去世后,桓冲领桓温旧部镇守荆州,他和谢安被前秦丞相王猛认定是东晋对前秦最大的威胁。当时桓冲得到谢安对战争安排的消息后,便提出派三千精锐从荆州到建康去协助防卫。桓冲的建议被谢安拒绝了,谢安让他只需要镇守荆州即可,东线的战争不需要要他担心。而桓冲从自己的部下了解到谢安军队的情况,发觉谢安军队中都是新招募的兵卒和提拔的将领,所以认为此战必败,东晋很可能因此而亡国。

东晋首都建康更是被苻坚大军的消息压得喘不过气来,到处都是人心惶惶的景象。朝廷重臣会稽王司马道子临时抱佛脚求拜钟山之神,用草及纸板扎成的人形木偶和仪仗鼓吹。其他的各家门阀官员也是如此,整个一副亡国之相。就连被谢安给予厚望的谢玄也心里紧张,对战争胜利毫无信心,主动上门求教于谢安。然而谢安却是神情泰然,毫无惧色,还拉着谢玄的好友张玄下棋。下完棋,他又到处游山玩水,直到晚上才返回。可以说谢安在战前的表现与众不同,不但没有对战争表示畏惧,而且抱有胜利的信心。

于是我们在史料中直接看到的是,谢安面对战争调兵遣将,一切都是胸有成竹,而且非常乐观淡定的态度。他任命自己的侄子谢玄为前敌总指挥,让他带领谢石、谢琰和桓伊等八万人马去抵挡苻坚的百万大军。最终双方在淝水边对峙,然后爆发大战,东晋一战逆袭破敌,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而整个过程中,坐镇建康的谢安依旧镇定自若,还有心思和朋友下棋。听到战争胜利的消息时,他也只是淡定的表示认可,只有踩断木屐可以暴露了他心中的狂喜。那么问题来了,谢安凭什么对实力相差如此悬殊的战争,抱有必胜的信心呢?

历史圈子里对此有两种说法,一种说谢安是故作镇定,另一种说谢安心中早有成算。如果说谢安是故作镇定,那一定对战争没有信心的,但从史料上看并非如此。因为在别的门阀士族为战后进行安排时,作为东晋最大门阀之一的陈郡谢氏并没有动。出自谢安门下的谢氏将领如谢玄、谢石、谢琰等都没有苟且的打算,而是积极的组织军队抵抗苻坚的百万大军。这种在桓冲看来是螳臂当车的做法,最终却取得了他意料之外的大胜。这已经充分说明了谢安对战争必胜的信心,而非故作镇定装出来的。

我们从史料上仔细分析当时的战场态势,以及战争之前东晋的政治局面,可以发现谢安对战争的发展早有成算。在淝水之战之前,也是东晋政治局面少有的稳定时期。大司马桓温去世后,谢安升任尚书仆射,总领吏部事务,加后将军,与尚书令王彪之一起执掌朝政。后来谢安总领中书事务,兼任扬州刺史,正式成为东晋宰相。东晋孝武帝亲政后,谢安升任中书监、骠骑将军、录尚书事,于是东晋朝廷由谢安一人说了算。在这样的情况下,谢安全面掌控朝政,对国家的军政事务进行安排,为后来的淝水之战提前做了充分的准备。

谢安掌权后没有采取前任的琅琊王氏、颍川庾氏、谯国桓氏的一贯做法,没有全力的排除异己,也没有安插党羽独断朝政。在谢安掌权前,以桓温为首的桓氏独断朝政,军政大权都是桓氏及其党羽手里。桓温去世后,军权被桓冲继承,朝权由谢安和王彪之掌控。谢安并没有积极的与桓冲争夺军权,而是进行了权力架构的重新分配。他让桓冲带兵回到荆州镇守,保留了桓氏的兵权。由太原王氏的王蕴出任徐州刺史,让朝廷掌握了北部战线的兵权。而他自己则兼任扬州刺史,并让侄子谢玄出任兖州刺史,到广陵镇守练兵。

如此一来,东晋朝廷的政治局面趋于平衡,内部争端大量减少,百官得以同心同德的应对前秦的侵略。而他本人则专心国事,恩威流布广远,因此当时人将他比作王导,并认为他在文雅方面则更胜王导一筹。而这些政治上的稳定措施使得东晋国力上升,经济更加繁荣,有了与前秦进行全面作战的基础。

除此之外,谢安让谢玄在广陵练兵也卓有成效,练出了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北府兵”。北府兵的来源本是为逃避北方战乱而南下的流民,他们在流民帅的统领下南下谋生。由于北方战乱,这些人长期与北方的军队作战,具有极强的军事作战能力和经验,这为北府兵的强大奠定了基础。

北方流民南下,对东晋朝廷来说是非常头疼的事情。一方面要养活这些流民,不能让他们作乱。另一方面这些流民与南方的门阀士族发生利益冲突,又会影响到朝中政治。而这些流民是从战乱中过来的,具有极高的军事素养,所以很难被东晋朝廷相信,大多数时间这些以雇佣军的形式存在。

战争爆发时他们为朝廷出力,用战功和战绩来换取生存所需的资源。和平时期就为门阀士族打工出力,成为各大门阀的便宜劳动力。谢安上位后,一方面延续桓温时“土断”的政策,给了他们在江南扎根生存的资源。另一方面,选其中青壮和善战的组成军队,提拔其中领袖成为将领,为战争做准备。

北府兵可以说是谢安为战争做得最为充足的准备工作,也是他对付苻坚大军的大杀器。这支军队虽然是流民军队的底子,被桓冲等正统名将看不上,但战斗力绝对是横扫两晋南北朝的。他们在衣衫褴褛时尚能与北方军队作战打成平手,被谢安武装起来,有充足的装备后勤资源后,其战斗力可想而知。而且这军队是在战争中成长起来的,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职业军人。相比于半农半兵的传统世兵制军队,其军事素养高出不知多少。北府兵打苻坚的军队,完全是职业军人打治安民兵,妥妥的降维打击。

除了军事素养方面,在战斗的主观能动性上北府兵也强于世兵制的军队。世兵制的军队被栓在土地上,虽然解决了后勤问题,但对外作战的积极性不高。而南方没有遭受五胡乱华的侵略,所以对胡人仇恨不深,更没有什么保家卫国的意愿。而北府兵来源于北方人,他们的家园在五胡乱华中被摧毁,与胡人政权仇深似海。所以面对继续南下侵略的胡人军队,士兵们因为仇恨爆发出强大的作战能力,个个悍不畏死,使之成为击败前秦大军的杀手锏。谢玄在彭城四战四捷,刘牢之击杀前秦大将梁成取得洛涧大捷,这都证明了北府兵的强悍。

淝水之战时,东晋除了在政治上稳定,经济上准备充足,军事上有北府兵的大杀器外,在天时地利上也非常有利。其中最为重要的便是南方军队善于水面作战,而且有着水陆并进作战的丰富经验。这对于旱鸭子出身的北方军队来说,简直就是无解的难题。苻坚自以为人多船多就能投鞭断流,实际上是军盲的操作。

南方的水陆作战实际上是高技术兵种,不是堆人和堆船就能解决的。淝水对峙之时,就是因为谢石的水陆并进抢占了水上作战的先机,让对手难以渡江作战。这才迫使苻坚同意后撤军队,以诱使东晋军队渡江,然后半渡而击的策略。这个策略却给朱序制造前秦军队内乱创造机会,导致百万大军一战而崩溃。

从这些方面都可以看出,面对前秦的百万大军,谢安早就有了充足的准备。苻坚南下的百万大军看似强大,实际上就是千里送人头。在整个过程中,实际参加作战的也就淝水两岸的十余万前秦军和十来万东晋军,其中北府兵数量有六到八万。因此兵力的对比上,东晋并不太吃亏。如果加上本土作战和北府兵的优势,东晋实际战力是强于对手的。苻坚兵败之时,他的数十万大军还在路上,根本无力左右淝水战局。而谢安早就对此有了预判,甚至对后来的北伐有了提前布置,所以他并不担心对手的强大,而只会对战争带来的北伐契机感到狂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