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益创业”这一理念风靡一时,在那个还充满了梦想的创业年代,“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可能是那个时代最后的口号。如今在咖啡厅很少能听到几个亿的项目了,取而代之的是主播的“家人老铁们”和UP主“突然间的自我”。时隔多年,当没有了时代的背景需求时,再次回顾“精益创业”理念,不会自主的将这个理念带入创业,反而获得了一些全新的感悟,不禁生出一个假设——如果用精益创业的方法去过人生会如何?

引发这个猜想的,是精益创业理念中那句亚里士多德式的断言:创业即是某种形式的管理。只要把创业两个字替换掉,我们就能得到——人生,即是某种形式的管理。
在此前的人生中,从未如此思考过自己所过的生活。每一天仿佛是浮动的粒子,流过自己的身体,我在自己的身体里,跟当下碰撞,坍缩了未来,留存为记忆。如果,仅仅是如果,我们能管理自己的人生,像是经营一个企业一般经营自己的生活,让自己成为自己最得意的创造物,或许是一种别样的体验。那么该如何去做呢,不妨去精益创业中取取经。
精益创业(the lean startup)的名称来源于精益生产,后者是由丰田公司发展出来的。精益的思考方法大大改变了供应链和生产系统的运作方式。它的原则中包括了吸取每位员工的知识和创造力、把每批次的规模缩小、实时生产和库存管理,以及加快循环周期。精益生产让全世界懂得价值创造活动和浪费之间的差异,揭示了如何由内而外地将质量融入产品之中。
精益创业在“创业”这个背景下对上述这些概念加以改造,提出创业者判断其进展的方法应该和其他类型的企业有所不同。制造业的发展是用高质量的实体产品来衡量的,而精益创业则采用不同的发展单元,这些发展单元称为“经证实的认知”。
如果用精益生产的方式来规划人生,相信不会有人有太大兴趣,谁会喜欢一个不断拧紧发条的生活的。但是精益创业却能带给我们一个新的契机,如果把生活比作创业,我们是想复制一个社会上已有的“企业”,参照既有的模板,日复一日的产出千篇一律的东西,还是想创造一个独一无二具有创造力的“企业”,即便不一定能做到世界知名,但也可以满足一份独特的好奇心呢?
沿着这个思路,一个创业理论,就有点像一个人的人生观。企业对创业理论的需求是:它必须提供在极不确定的情况下衡量进展的方法。它可以为创业者提供明确的指示,面对众多取舍如何做出决定;在过程中是否及何时进行投资;最重要的是,它必须能让创业者作出可验证的预测。

人生需要回答的问题也是如此:在充满不确定性的人生路上,如何衡量我们走到了哪里;面对众多的选择该如何做出决定;自己有限的精力、资源该如何投入;以及我们该对未来做出什么样的预测和期待。
要把科学的方法运用到新创企业中,创业者必须找出哪些假设是需要测试的。这也是创新企业的计划中风险最大的部分,这部分内容全要依赖“信念飞跃”(leap-of-faith)式的大胆假设。其中最重要的两个假设是“价值假设”和“增长假设”。“价值假设”(value hypothesis)衡量的是当顾客使用某种产品或服务时,它是不是真的实现了其价值。
对于人生来说,我们不能着急去找假设,首先要搞清楚自己这个企业的客户是谁。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人生的客户不止一种,首先是我们自己,其次还要有他人。一方面要满足自己,获得自我价值的认可,另一方面也需要一定程度的满足他人,获得融入社会的门票,为他人提供价值。
在此基础之上,才需要去进行“价值假设”——对我来说,什么是有价值的?以及对于社会来说,我的价值又是什么?就像很多创业企业在找到主营业务之前,都做过很多不同的尝试,人生也是这样,要通过“价值假设”,去尝试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不同组合,以不断丰富自身,不至于困于一处。
那么该如何做?精益创业理论提出了一个“开发-测量-认知”的循环。当我们有了一个创业的想法时,第一步要做的,就是用一个最小化的可行产品(minimum viable product,MVP)尽快进入“开发”阶段。所谓MVP的产品版本可以让创业者花最少的力气、最短的开发时间,经历一次完整的“开发-测量-认知”循环。这个最小化可行产品少了很多日后可能相当重要的功能特性。
进入测量阶段时,创业者最大的挑战在于,产品开发上的努力是否带给企业真正的发展。精益创业推荐一种称为“创新核算”(innovation accounting)的定性方法,它能让创业者看到调整引擎的努力是否奏效。这种方法也能让创业者建立起“阶段性认知目标”,作为传统的阶段性业务和产品目标的另一种形式。阶段性认知目标对创业者很有用,它可以准确、可短地评估创业者的进展情况。
最后,最重要的就是“转型”了。在完成“开发-测量-认知”的循环之后,创业者面临着所有创新企业家都会遇到的最困难的问题:是变更最初的战略,还是坚持下去?

对应在人生里,就是要不断地思考一些小的价值,产生一些小概念,然后通过行动去验证这些假设的价值是否真的如此,并通过结果来刷新自己的认知,通过新的决策来推动自己是继续强化这种价值,还是放弃它。很明显,这些尝试是需要耗费精力,甚至会产生很多负面影响,这也是大多数人不愿意尝试,选择一种因循守旧的方式,既简单又高效,大众但却不一定完全适合自己,且难以发挥自身的独特优势。
实际上,行动不过是这些环节中,最简单的。其内核在于敢于突破一种既有的价值观,或者说创造属于自身的价值观的勇气和能力。这也就是从人生观,过渡到了价值观的追寻。
最后在精益创业的最外层,关注度的是如何带来新的客户,即“增长假设”(growth hypothesis),比如口碑相传、广告投入等等。可以尝试三种增长引擎。黏着式增长引擎:如果取得客户的比率超过流失率,产品将会增长。增长的速度取决于“复合率”,其实就是自然增长率减去流失率。病毒式增长引擎:由量化的反馈循环提供动力。这种循环称作“病毒循环”,其速度取决于“病毒系数”。这个系数越高,产品传播的速度越快。病毒系数测算每个注册客户将带来多少使用产品的新顾客。付费式增长引擎:由反馈循环提供动力。每位顾客在其“生命周期”内为产品支付一定的费用,扣除可变成本之后,剩下的部分通常被称为顾客的“生命周期价值”(LTV)。
对于此问题的人生对照是:当我们发现或创造了一个对自己或他人的价值时,如何持续的放大这些价值,以达到对自我以及他人的持续满足?

仅凭寥寥数语,很难回答出这个问题,甚至我们用一生都难以做出一个完整的回答。但是确实有一个比较好的方法,就像创业或做项目的时候,总有个项目管理角色,能够紧盯着效果给出有价值的建议。在人生价值实现的路上,也许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既有投入的状态,也有旁观的状态。
就像最近很火的“异世界转生”类的动漫,当我们转生的时候,就像玩一个游戏,不断地思考自己的技能如何发展,计算兜里的钻石,思考下一个任务,我们既是这个角色,但同时又是他的操纵者。我们感受着这个角色的喜怒哀乐,但又有一个旁观视角,去思考、去评估、去总结以及去更新。
用精益创业的理念,可以过出一种精益的人生。这种精益并不是钻牛角尖的那种精益求精,而是既置身事外,又置身其中的那种更洒脱的计划。把自己当作人生这个企业的最终用户,以此为前提,精益人生和恣意人生就可能共存于一个精彩的人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