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刚刚宣布以色列、伊朗达成停火协议后,中东的上空又传来了爆破声。以色列和伊朗都在指责对方破坏停火。
中东,一对昔日的盟友如今却成了不共戴天的世仇——以色列和伊朗。
你或许经常在新闻中看到,以色列袭击伊朗设施,伊朗扬言要将以色列从地图上抹去,但你是否知道,这种刻骨铭心的仇恨究竟从何而来?
这背后,不仅有地缘政治的博弈,更有深刻的历史恩怨和宗教分歧。
1、1979年前:从盟友到死敌的巨变
你可能会感到奇怪,以色列和伊朗似乎一直是死敌。但事实并非如此。
在1979年之前,两国关系曾非常友好。
那时的伊朗处于巴列维王朝统治之下,国王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是一位亲西方的君主。
以色列和伊朗,作为中东地区少数的非阿拉伯国家(以色列是犹太国家,伊朗是波斯人为主的国家),都面临着阿拉伯国家的围堵,自然而然地抱团取暖。
以色列甚至曾帮助伊朗培训安全部队,双方还有大量的石油贸易往来。
那时的德黑兰,以色列人可以自由进出,两国关系可谓“蜜里调油”。
然而,1979年爆发的伊朗伊斯兰革命,彻底改变了中东格局。
霍梅尼领导的什叶派伊斯兰革命者推翻了巴列维王朝,建立了伊朗伊斯兰共和国。霍梅尼一上台,就立刻将以色列定位为“小撒旦”(“大撒旦”自然是美国),并称以色列是“一个癌症肿瘤,必须从中东地区铲除”。
曾经的好朋友,一夜之间变成了不共戴天的死敌。伊朗不承认以色列的国家合法性,而以色列则将伊朗视为最大的安全威胁。
2、为何伊朗一夜之间“反以成仇”?
伊斯兰革命后,霍梅尼领导人上台,他的首要任务就是“打碎旧王朝留下的朋友圈”。以色列恰好是那个最醒目的靶子。
巴列维时代以色列在德黑兰与伊朗情报部门合作的画面,在新政权眼中,都成了“帝国主义渗透”的证据1。于是,霍梅尼高举“反霸权、反以色列”的大旗,将国内所有反英美及反西方的情绪一股脑地都倒向了以色列1。
这招可谓一石多鸟:它既能快速凝聚人心,又能让革命政权显得正义凛然。
更巧妙的是,喊着“打倒以色列”的口号,还能顺势抢夺逊尼派世界中那些同情巴勒斯坦的群众基础。沙特喊了几十年口号,都是“雷声大雨点小”,而伊朗一亮剑,就成了“说到做到的硬角色”。
对伊朗来说,以色列不仅仅是敌人,更是“维系神学统治、扩张地区影响、对冲美国制裁的最好剧本”。
只要这个剧本还管用,冲突就不会落幕。
伊朗甚至把以色列当成了一块“永久的磨刀石”:国内要团结就骂它,地区要扩张就打它,国际谈判要筹码就拿它做威胁。
这就是为什么40多年过去了,伊朗的仇恨未降温,反而一次次升级。
3、以色列的真正恐惧:核武器与代理人战争
真正让以色列感到恐惧的,是伊朗的核计划。
从2000年初开始,国际社会就发现伊朗正在秘密发展核技术。
尽管伊朗一直宣称其核计划纯粹用于和平民用能源,但以色列和美国等西方国家坚信,伊朗其实是想研发核武器。一个公开扬言要消灭你的国家,如果拥有了核武器,那这个威胁可就太大了。
因此,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一直把阻止伊朗拥有核武器作为自己的核心使命,并多次表示以色列绝不容忍伊朗拥核。
2015年,伊朗与世界六大国签署了《伊核协议》,承诺限制核计划以换取解除经济制裁。
这本是一个不错的缓和方案,但以色列强烈反对,认为这样不足以阻止伊朗最终获得核武器。
2018年,特朗普政府退出协议,重新对伊朗实施制裁,随后伊朗也逐渐恢复了铀浓缩活动,且纯度越来越高。
在以色列看来,一个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国家掌握了核武器,对世界上所有的非穆斯林国家来说都不是好消息,对以色列而言,更是不能承受之重。
以色列为此甚至顾不上国际法,因为国际法未能有效约束伊朗制造核武器。
除了核威胁,另一个核心矛盾是代理人战争。
伊朗在中东地区支持了一系列武装组织,如黎巴嫩的真主党、也门的胡塞武装、加沙的哈马斯和巴勒斯坦伊斯兰圣战组织等。
这些组织被伊朗视为“抵抗轴心”的一部分,用来对抗以色列和美国的影响力。
4、伊朗为何要扶持这些组织?
这涉及到伊斯兰教的两大分支:逊尼派和什叶派。
绝大多数穆斯林(约九成)是逊尼派,而伊朗则以什叶派为主。
虽然两派在宗教仪式上差别不大,但在指定宗教领袖的教义上存在严重分歧。
什叶派认为先知的堂弟兼女婿阿里才是“天选之人”,而逊尼派则主张由长者协商选举。
什叶派信众在伊斯兰世界只占约10%,这种少数与多数的结构使得宗教分歧常被放大成政治筹码。
中东很多冲突,如叙利亚内战、也门战争,都能看到这条教派暗线。
伊朗在扶持代理人时,会优先考虑什叶派组织。
此外,伊朗还会重点扶持那些与以色列接壤的组织。
这样一来,这些组织就可以以低成本、高威胁的方式对以色列发动袭击。
真主党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它由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在1980年代初建立,至今仍接受伊朗的资金和武器支持。
真主党在黎巴嫩南部与以色列接壤的地区拥有强大影响力,拥有大量火箭弹和导弹,可以打击以色列北部地区。
2006年,以色列和真主党就打了一场34天的战争,双方伤亡惨重。
同时,伊朗还支持叙利亚的阿萨德政权,并借机在叙利亚部署军事力量。
以色列认为伊朗在叙利亚的存在是对其自身安全的直接威胁,因此多年来对叙利亚境内的伊朗目标进行了数百次空袭。
哈马斯2023年10月7日对以色列发动的“阿克萨洪水”恐怖袭击,更是将这种代理人战争推向了高潮。
5、看不见的暗战:暗杀与破坏
你以为以色列和伊朗只是在台面上火拼吗?
其实,多年来两国还一直进行着一场看不见的暗战,而且手段相当狠辣。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以色列对伊朗核科学家的暗杀行动。
2010年到2012年间,至少有四名伊朗核科学家在德黑兰被暗杀。
2020年11月,伊朗最高级别的核科学家穆赫辛·法克里扎德在德黑兰郊区被击毙。
这些行动,虽然以色列从未公开承认,但伊朗和国际媒体普遍认为是以色列情报机构摩萨德所为。
除了暗杀,以色列还有各种精密的破坏行动。
最著名的要数2010年的震网病毒事件。
这是一种极其复杂的计算机蠕虫病毒,专门针对伊朗核设施的控制系统设计,成功破坏了伊朗纳坦兹铀浓缩厂的大量离心机。这被认为是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网战武器”,据说由以色列和美国联合开发。
2020年和2021年,纳坦兹核设施又发生神秘爆炸和电力系统故障,被伊朗官方描述为“核恐怖主义”。
伊朗也并非一味挨打不还手。
2012年,伊朗就被指控在印度、格鲁吉亚和泰国对以色列外交官发起袭击。
2021年,一艘以色列拥有的货船在阿曼湾遭到爆炸袭击,以色列指责伊朗是幕后黑手。
2022年,伊朗声称挫败了一次由以色列策划的针对其核设施的破坏企图。
6、中东棋局
以色列和伊朗的冲突,绝不仅仅是两家之事。
这场对抗实际上是中东地区大国博弈的一部分,背后还有一堆国家在其中交锋。
沙特阿拉伯:作为逊尼派穆斯林的大国,沙特与以什叶派为主的伊朗有着根深蒂固的宗教和地缘政治对立。
沙特担心伊朗在中东地区的影响力扩大,特别是在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和也门这些国家。
虽然沙特与以色列没有正式外交关系,但在对抗伊朗这一点上却有着共同利益。
近年来沙特和以色列的秘密接触越来越多。
2020年,在美国斡旋下,以色列与阿联酋、巴林实现了关系正常化,签署了《亚伯拉罕协议》。
美国:作为以色列最坚定的盟友,美国对以色列提供了巨额的军事援助和外交支持。美国与伊朗的关系自1979年美国大使馆人质危机以来一直处于敌对状态。
俄罗斯:则与伊朗建立了越来越紧密的关系。
两国在叙利亚内战中都支持阿萨德政权,形成了某种军事合作关系。
俄罗斯还帮助伊朗建设核电站,并在国际舞台上经常为伊朗辩护。乌克兰战争爆发后,伊朗也向俄罗斯提供了自杀式无人机。
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在中国斡旋下,沙特和伊朗恢复了外交关系,这让以色列和美国感到意外。
这表明中东地缘政治正在变得更加复杂,各国都在寻求更加灵活、多变的外交策略。
7、生存之战:文明的冲突
归根结底,以色列为何要打伊朗?因为以色列要生存。
以色列前总理梅厄夫人曾说:“如果阿拉伯人放下武器,中东就会有和平;如果以色列人放下武器,世界就不会再有以色列”。这句话道出了以色列的生存困境,这由其地理位置决定:以色列是“插入伊斯兰世界核心区的一枚现代化钉子”,这是“现代化对伊斯兰化的将”。
这也是为何全世界的穆斯林基本上都仇视以色列的根本原因——穆斯林对以色列的仇恨是基于宗教。
中东战争和冲突,本质上都是宗教战争,是亨廷顿所说的“文明的冲突”,是“血腥的伊斯兰边界”的有力证明。
源头指出,伊斯兰教的某些特性使其能够迅速扩张。
当一个社会中的穆斯林达到一定数量,他们可能会强迫非穆斯林信仰伊斯兰教,甚至消灭异己,直至社会完全“伊斯兰化”。
一旦成为穆斯林,就可能不再拥有宗教信仰自由。
伊斯兰教被描述为一种“极权主义的宗教”,对穆斯林从思想生活控制极严,在让全人类皈依真主,这让穆斯林有了“高尚的使命感”。
自1979年伊斯兰革命后,伊朗就退化成“政教合一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国家”,使命变成了“向全世界输出伊斯兰革命”。
以色列作为“伊斯兰世界的公敌”,自然成为伊朗的主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