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址与前期审批规范
点位布局有明确限制:测试桩不可安装在公路或铁路的行车道、铁轨及路基核心受力区域内,需设置在穿越段的两端,且优先位于管道正上方或距离管道 3米范围内,缩短测试导线长度以降低测量误差。同时要加密布设密度,间距可缩短至0.5 - 1公里,以此重点监测穿越段因土壤环境变化、外力扰动带来的腐蚀隐患。另外需避开公路护栏基础、铁路信号塔、接触网立柱等设施,与这些设施的距离不小于5米,防止相互干扰。
提前办理审批手续:施工前必须向公路、铁路管理部门提交施工方案,明确施工时间、范围及安全保障措施,办理临时施工许可。若涉及高速公路、高速铁路,还需同步报备交通执法部门,施工时段优先选择夜间或交通低谷期,避免影响正常通行。
基础与桩体安装规范

强化基础承载力:基坑开挖需避开路基压实层,若必须在路基边缘施工,基坑深度需与管道埋深保持一致,且不小于 1米。底部铺设10 - 15厘米厚的碎石垫层并夯实,再浇筑C20以上的混凝土基础,厚度不小于20厘米,基础表面水平误差控制在5毫米以内。对于公路软土路基或铁路冻土路基,需换填0.5 - 0.8米的级配砂石,预埋地脚螺栓固定桩体,防止后期路基沉降导致桩体倾斜。
桩体固定与尺寸控制:桩体放置在混凝土基础上后,用水平仪校准垂直度,偏差需≤1°,通过螺栓与基础牢固固定,连接处用防水胶或橡胶垫密封。桩体顶部需高出地面0.5 - 0.8米,既方便运维操作,又能避免被雨水淹没或杂物掩埋;金属材质桩体的埋设深度不小于0.8米,复合材料桩体埋设深度不小于0.5米,且底部需设置抗倾斜、抗拔设施。
电气连接与抗干扰规范
线缆防护与连接:测试电缆需选用截面积不小于 2.5平方毫米的铜芯电缆,穿越公路或铁路路基的线缆必须穿PE保护管敷设,保护管两端用密封胶封堵。线缆与管道连接时,需去除管道连接点的防腐层,露出金属基体,采用焊接或专用夹具固定,确保接触电阻≤0.01欧姆,连接后用防腐补口材料包裹,保证防腐层连贯。同时线缆需预留10%的余量,应对路基沉降或温度变化带来的拉伸。
防控杂散电流干扰:铁路尤其是电气化铁路周边,测试桩需远离轨道及接触网,与轨道的距离不小于 50米,避免杂散电流影响测试数据。桩体需单独设置接地极,采用镀锌角钢或钢管作为接地极,长度2 - 3米,垂直打入地下,通过镀锌扁钢与测试桩接地端子连接,焊接长度不小于2倍扁钢宽度,焊接处做好防腐处理,确保接地电阻≤4欧姆。此外可在测试桩内加装浪涌保护器,防止铁路、公路周边的电磁脉冲损坏设备。
现场安全与标识规范
施工期间现场防护:施工区域需设置硬质围挡,公路旁设置反光警示标志和警示灯,铁路旁需增设专人监护,防止施工器械侵入行车界限。基坑开挖后需及时覆盖,施工结束后迅速回填夯实,恢复路基原貌,避免路基塌陷。
桩体标识清晰可辨:桩体表面需清晰标注编号、里程、归属单位及联系方式,公路旁的测试桩可加装反光标识,方便巡检人员识别。禁止在桩体上附着无关标识或重物,且多个标识桩共存时,测试桩需按优先级合理布设,不遮挡里程桩、警示桩等关键标识。

防雷与后期验收规范
完善防雷接地系统:在测试桩旁 1 - 2米处开挖深度不小于0.8米的接地沟,垂直打入镀锌钢管接地极,用40×4毫米的镀锌扁钢连接接地极与测试桩防雷端子,焊接处涂刷沥青漆防腐。若测试桩配备太阳能供电模块,光伏板支架需与接地系统连通,形成等电位体,避免雷击损坏设备。
严格验收流程:安装完成后,需检测桩体与管道的导通性,确保无虚接;用接地电阻测试仪检测接地电阻,不达标时需增设接地极或添加降阻剂。同时提交施工记录、接线图、设备合格证等资料,由公路、铁路管理部门及运维单位共同验收,确认符合要求后方可投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