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健次的新片《震耳欲聋》上映了,观感竟然还不错。之前看短视频小切片,还以为跟黄子华的《毒舌大状》大差不差——玩世不恭的律师,错综复杂的案子,主人公借破案完成一次成长与升华,over。
但是看完后发现,内核和细节还是蛮不一样的。相较于类似题材,《震耳欲聋》的侧重点明显在于男主的成长线,而非案情,也就是说,在人而不在事儿。
所以如果想看离奇。曲折、反转,此片会让你失望,案情不复杂,孰为好人孰为坏人,从一开始就明白儿交待了,后半段一直在推进剧情的,是男主角的挣扎与蜕变。
Nice,这正好是我的菜,屏幕前的你或许也能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
唯利是图,是他的保护色
檀健次演的角色叫李淇,一个聪明、勤奋、脑子活泛的,地摊所律师。这是他身上的第一层反差——优秀的业务能力VS窘迫的生活现状。
为此,他的生存哲学也非常明确——名和利,总得占一头。要么,到闪闪发光的写字楼高层装杯,要么,能多挣100是100呗。
但,不论是追名还是逐利,两项都进展得不太顺利,导致整个人在精明之外,又透着一股不得志的颓败感。
除此外,李淇身上还有第二层矛盾——他是CODA,即聋哑人父母的健听孩子,他很抗拒这样的出身。
钱是要挣,但如果和聋人有关,他都是要拒绝的,他不喜欢自己和这个再熟悉不过的群体扯上关系。如果去唱K的话,我猜他的必点曲目一定是——《我们不一样》。
因为在他的心灵深处,身为CODA带给他的几乎全是痛苦不堪的记忆——诸如明明会说话但没人听、会因被视为异类而遭受校园霸凌。
这种感觉,简而言之就是:我明明是个正常人,我明明很OK,为何要面对这一切?凤凰落鸡窝,命怎么这么苦?!
然后他就很容易将万恶之源归为原生家庭,以“如果不是,便好了”“小时候跑不掉,长大后坚决划清界限”的逻辑来形成自洽。
切割,划分你我,是他从幼年起因无法消化痛苦而生出的一套自我防御系统。
如果对CODA有兴趣,建议大家去看前两年的奥斯卡获奖影片——《健听女孩》,此片对这类人群在成长中的困惑和苦涩有更细致的描述,他们虽看似是幸运儿,但常见的原生家庭问题几乎都会集合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
除了会觉得羞耻、被拖累之外,他们还要因自己独一份的“正常”而早早被迫成为小大人,“懂事地”负责全家的对外沟通事宜。这种经历很容易加固“父母无能,我的弱小无助无处安放”的感受和信念,同时加深“他们无法抱持我,我也不愿再做他们半天拐杖”的怨念。
所以对于李淇而言,唯利是图、追名逐利和同聋人划清界限一样,都是他的保护色,不强大能怎样呢?
哥们儿越机灵、越成功,越是可以将笨拙、弱势的聋人甩在身后;哥们儿越富有、越是和各种体面人觥筹交错,越是能让一路走来那些轻视自己的目光惭愧、后悔。
他还是那个被霸凌的男孩,他仍没有从那些恶意中走出来。
这也体现了现实生活中非常残酷的一个点——你的要强和奋斗,很多时候是在试图说服那些欺负过你的人,你在非常用力地告诉他们“你们错了”,而他们不仅对此浑然不知,甚至早已忘记了曾对你造成过伤害。
这就是创伤的本质,一场被过去困住的独角戏。
为什么后来一切都如愿了,李淇却依然开心不起来?
影片呈现的理由是:他所投靠的金主显而易见的不正义和受害聋人们的水深火热,无时无刻不在敲打着他的道德和良知,也敲打着他一直以来给自己套的人设,让他不得不一遍遍扪心自问——“你真的是唯利是图的人吗?”
防御工事的逐渐脱落是人不得不面对真我的第一步。
不过我想还有另一点:即便到了新的圈子,即便成为了自己梦寐以求的所谓人上人,那种“人下人”的糟糕体验依然会反复重现。
还是会担心和聋人扯上关系,还是会担心别人看不起他,会担心某一天华丽铠甲不再,破败不堪的真身无处可藏,再度成为被所有人嘲笑的对象。
越是试图逃避的,越是会在无形中操控你。不解决掉那个根本的心结,人生便会如西西弗斯推石上山,陷入无穷无尽的苦役循环,明明费劲力气、绞尽脑汁到达了顶点,内心却感觉犹在山谷。
此时的李淇有两种选择:一个是继续往上爬,继续证明,也继续逃离;另一个是直面心魔,彻底切断逃离的必要性。
接纳自己,打破苦役循环
没错,是有B选项的,根本就不需要苦哈哈地一直爬山,和不愿面对的经历握手言和,你会发现,你一直都站在独属于自己的山顶。
哪怕那个咀嚼和吞下过往的过程如吞一千根针,但吞下了,你就无敌,你就豁然开朗,你就来到了美丽新世界。
从小在这个群体中长大,又了解他们,又会手语,现在又有律师的业务能力,完全就是办这个案子的天选之人啊!仿佛这个工作专门就是为自己而设置的,使命感一下子就来了嘛这不是?脚下即是国土,你就是国王,还羡慕那个被建构出来的32楼成功塔干嘛?
那些他曾经摒弃的,突然就成为了自己独一无二的资源。
现在好多赚钱博主都喜欢说要如何打造差异化优势,可其实,如果一个人敢于充分地看到自己,这道题压根不需要花大钱请教一个无关之人。或者说,一个人如果能轻易地被利诱和威逼动摇,说明他跟自己不太熟。
最终选B的李淇为啥不再有生存焦虑,也不再因不够成功而黯然伤神了?因为做自己、找到自己的坐标本身就能稀释大部分焦虑。
当你能调动起一些尘封已久的资源、链接到一些曾试图切割的人,总会得到一些物质和非物质的正反馈的,可能比A多,可能比B少,不重要,重要的是那是属于他自己的独一份。
最后,被“发落”回小巷子地摊所的李淇又为何神采奕奕?因为那是做自己的代价,他认了,反正做什么都要付出代价,那就干脆为做自己不计代价,这样来得最划算。
这也说明,重回来时路不会再让他有那种“果然还是无法逃离”的羞耻感,能在任何环境泰然自若,恰恰说明他有了一份坚实的自我,不需要通过外部的金碧辉煌托举虚弱的内核。
看开头再看结尾,还是嘈杂市井中,还是那个地摊所,还是那副皮囊,处境甚至更糟糕,律师资格证都被暂时吊销了,但人却亮起来了,因为内在系统升级了。
不得不说,和原生家庭和解的基本过程和主要好处全在这部电影了,给到了所有面对类似困局的观众一个可参考的正确答案。
和原生家庭和解,容易踩的三大坑
但在现实中,李淇式蜕变是稀有的,面对原生家庭问题,大部分人会因三层傲慢而停住成长的脚步:
第一层是“劳资好着呢”,享不完的福、赚不完的钱,别扯那些没用的,劳资是正能量本量。
他们甚至不允许自己抱怨,生怕露出任何一个脆弱的剖面,哪怕仅仅朝向自己。其本质类似于讳疾忌医。
第二个就是跟李淇一样,切割、远离,问就是石头缝里蹦出来的,不愿跟痛苦之源再扯上半点关系。
这也是网上非常常见的论调,“离开家才发现外面没有雨”“就当自己没有家,换一个地方、换一个圈子,重现养自己一遍”……诸如此类。
诚然,物理隔离有物理隔离的必要性,但轻易地划掉人生前20年的时光,真的对自己公平吗?如果人生是一本书,那你等于是把前面几页的背景介绍、人物出场、情节铺垫全删了,这对吗?
那前20年是涂抹人生底色的重要时期,对其视而不见,等于让自己变成无根的浮萍在这世间飘荡。一些经过转化能被拿来用的资源,将被通通闲置,不划算的。
电影里王砚辉演的那个大反派可看作是李淇的对比项,如他自己所说,行骗最重要的是信任,他从小在那样的圈子长大,了解聋人的心理,也会手语,获得他们的信任,不难。
同样都是CODA,看看人家这自我认同度!
当然,可能是由于他父母是那种比较富有的聋哑人,奉行弱肉强食大概也是在延续家族的处事原则,但至少说明,传承可以带来巨大的助力,而一个假装自己没有家乡、没有家庭、没有过往的人,会比别人少多少底气?
最后是第三种,比较隐蔽:自认为一直走在疗愈和成长的路上,觉得原生家庭的负面影响犹如皮肤上的毛,总有一天能刮得干干净净,那个时候,就是自己涅槃重生之时。
本质上还是在隔离和切割,而且傲慢地认为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可以在某一天某个时刻,把那些让自己难以承受的抛到九霄云外,然后便可去开启一个向往已久的轻盈人生。
要一直这么想的话,那个“轻盈人生”就是一个遥远的梦,永远无法照进现实。
有个词儿叫代际创伤,几代人未言说的痛苦、未流完的泪,才凝结成了今时今日长在你身上的脓包。凭什么单靠一己之力就可以颠覆社会环境的塑造和时代的重压?
别想着割席,别想着清零,你永远是家族的一份子、是系统中的一环,这是一个客观事实。好在,稀释痛苦和建构人生是可以齐头并进的,成为自己和改良家族系统也是可以同时发生的。
要秉持的是:不放弃解决问题,但可以和问题共存;坚持独立自主,但可以正视个体和系统的关联。
不要天天想着终点在哪里,成长本就是一个心量不断被撑大的进行时。
李淇有一句台词让我印象非常深刻:以前我都在装聋作哑。那些处理和原生家庭关系的误区,用“装聋作哑”来形容再贴切不过,越是自以为聪明的人越是习惯于以炫目的方式遮蔽问题。
电影里的成长总是浓缩版的,电影之外,希望我们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