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刚刚上任的韩国总统李在明,本被外界寄予厚望,认为他或将打破尹锡悦时期的“全面亲美路线”,在中美之间寻求平衡,为中韩关系注入新活力。
然而,事与愿违。上任不过短短一个月,李在明政府却频频对中国发难:一边在经济上大举加强反倾销措施,对中国出口产品加征高额关税;另一边又以国家安全为由对中国留学生实施高压调查与司法程序。
这些举动不仅让中韩关系再度蒙上阴影,也让人不禁质疑:李在明“变脸”背后的真实目的到底是什么?是政治表态,还是对美的迎合?

对中国经济强硬出招
在经济领域,韩国对中国出手毫不留情,韩国贸易委员会宣布,延长对中国不锈钢板卷的反倾销税期限,税率最高达到了25.82%。
受到直接影响的中国企业包括太钢、鞍钢等知名钢铁制造商。韩国方面给出的理由是:“中国企业低价倾销,扰乱市场秩序”,但实际背后隐藏着更为复杂的政治意图。
不仅如此,韩国还对中国出口的石油树脂征收新的反倾销税,税率在2.26%到3.5%之间。
这些连环举措,意味着韩国政府正在系统性减少对中国的产业依赖,同时向美国释放对华强硬姿态的信号。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系列政策,基本与美国政府,对华产业链“去风险化”的战略方向不谋而合。

2025年韩国国内经济形势不容乐观。根据IMF预测,韩国今年的GDP增速预计仅为0.8%,这是近年来的历史低点。
作为一个严重依赖出口的国家,这个增长数字意味着韩国整体制造业、能源、原材料、汽车等多个行业都面临巨大挑战。
在这种背景下,韩国政府试图通过“反倾销”政策保护本土产业,平衡国内舆论与企业压力,同时借此“表忠”于美国,以换取可能的贸易豁免或其他政策支持。

简单来说,这既是对内安抚,也是在对外押注。
但问题是,韩国的主要贸易伙伴恰恰是中国,过度加压一旦引发中方反制,极有可能得不偿失。
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是韩国钢铁产品最大的出口市场,占比超过20%。而在化工、电子元件、半导体材料等领域,中国也一直是韩国最稳定的市场与供应链环节。
在此基础上,韩国的反倾销措施虽看似强硬,实则是一场左右互搏的豪赌——短期看似稳住了国内情绪与美方关系,长期却可能伤害自身在东亚的战略地位与产业链稳定性。

逮捕中国留学生
如果说经济制裁还可以包装成“公平竞争”的表象,那么安全领域的“高压操作”,则彻底暴露了李在明政府对华政策的转向。
2025年6月26日,韩国警方公布了一起涉及三名中国留学生的案件:三人在釜山一带的军事基地附近使用无人机拍摄,画面中甚至包含了正在停靠的美国“罗斯福号”航母。
此事件正值“韩美日自由之刃”联合军演期间,一经曝光迅速成为媒体和舆论关注的焦点。
韩方的反应非常迅速。一人被正式逮捕,另外两人接受调查,且案件被明确列为“情报安全事件”,由多个政府部门联合处置。

从法律角度看,无人机拍摄确实存在法律红线,但将该事件上升为“军事安全威胁”,并高调处理,不免让人怀疑其背后的政治动机。
尤其值得警惕的是,韩国警方和国防部门随后宣布,将对外国人在军事敏感区域的拍摄、传播行为进行更严格限制。
这种政策导向,不仅可能影响数以万计的中国留学生与访问学者,也对中韩之间的文化交流、教育合作造成长期负面影响。

实际上,过去即使出现涉及军事敏感区的偶发事件,韩方往往低调处理。
例如2016年的“萨德泄密”事件,与2017年的“网络攻击”调查,韩方多选择冷处理或内部调查。
而这次却一反常态高调处置,其实也说明了在当前中美博弈格局中,韩国对“国家安全”的定义正被重新塑造,而中国正逐渐成为这一定义下的“潜在风险目标”。
更深层的原因是,韩国当前政治氛围高度敏感。
前总统尹锡悦因涉嫌滥权已被检方起诉,全国社会分裂、民意对立严重。李在明急需通过一系列“国家强硬姿态”,来稳定执政地位和右派选民基础。对中国的强硬处理,无疑是一种试图团结内部、向外施压的政治手段。

夹缝中的韩国
韩国当前对华政策的摇摆,反映出其所处的多重困境。
一方面,经济结构上对中国依赖巨大,产业链、市场和资源在很大程度上都离不开中国。另一方面,地缘政治与安全战略上,又紧紧捆绑在美国战车之上,试图从中获得更多技术、投资与保护伞。
但李在明政府目前的做法,并未带来预期中的好处。美国方面在芯片补贴、汽车关税豁免、关键矿产供给等方面,并未对韩国网开一面。
韩国虽然主动靠拢北约、安全合作、印太框架等多边体系,但获得的回报却相当有限。

而从中国角度出发,韩国近年来在反倾销、军演、涉台表态、涉港政策等多个层面都表现出越来越强硬的趋势。
这种趋势不但损害中韩互信,也让许多中国企业、投资者、留学生开始重新评估韩国市场的稳定性与友好程度。
与此同时,韩国国内政治愈发动荡。前总统尹锡悦案引发的大规模示威与政党冲突,使整个国家陷入高度不确定之中。
李在明政府在此基础上施政,步步惊心,既要稳经济,又要顾安全,还要平衡美国、中国与本国各派势力,处境可谓极为艰难。

中韩关系的未来发展,将高度取决于韩国的战略抉择。
如果继续一味向美靠拢,不但有可能失去中国这一最大贸易伙伴,也可能在美方需求发生变动时成为牺牲品。
而若能在中美之间保持相对战略弹性,则仍有可能修复当前的信任裂痕,找到新的经济合作与安全互动模式。
对于中国而言,面对这种外部环境变化,也应有针对性策略。既要加强与韩国社会、学界、产业界的沟通,也要在必要时施加对等反制手段,确保国家利益不被损害。
同时,也应通过区域合作机制,强化自身在东亚经济、安全体系中的主导力,以稳定周边格局。

结语
李在明政府上任以来,韩国对中国的政策迅速变脸:经济上频频发起反倾销调查,安全上高调处理中国留学生事件,背后显然不只是“执法”那么简单。
面对内忧外患、国际博弈和国内分裂三重压力,韩国政府在中美之间左支右绌、难以两全。
如果长期一边倒地迎合美国,不仅将破坏与中国的战略互信,更可能失去东亚经济大局中的主动权。
中韩关系此刻走到了一个关键十字路口,未来是继续撕裂,还是重回合作,都系于双方的政策选择与战略智慧。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