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活是什么模样?是清晨课堂里翻动的书页,是深夜图书馆里明亮的灯光,更是在一次次实践中叩问自我:如何让知识不止于试卷,让成长不止于年龄?其实,真正的大学教育,从来不是单纯的文化知识灌输,而是在品德养成中学会担当,在价值观塑造中找到方向。
而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正是用一场场扎根实践的志愿服务,为学子们搭建了这样一个“价值成长的课堂”。
想知道这课堂到底是什么样?今年九月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航海与车辆模型赛事的赛场,就是最好的例子。
250名穿蓝色志愿服的“小海豚”,带着校徽奔赴赛场时,没人想到会遭遇超强台风“桦加沙”的突袭。原定4天的赛程被压缩到 2 天,暴雨把赛场浇得一片泥泞,志愿者们凌晨6点就裹着雨衣在集合点待命,鞋子泡在积水里也顾不上换。
张金秀所在的记分小组,盯着计时器和记录表不敢有丝毫松懈,生怕一个失误影响运动员的成绩;其他志愿者则手拉手排成“人墙”,引导参赛选手避开积水区域,甚至蹲在地上用抹布一点点擦拭赛道边缘的水渍。
这场与时间赛跑、与天气对抗的服务,让朱万兴、刘昊楠这些学生后来在采访里说:“以前总觉得‘国家力量’很遥远,直到亲眼看到大家为了一场赛事齐心协力,才明白自己的每一份坚持,都是在为集体、为国家做事。”
如果说十五运的赛场是一次“高光淬炼”,那么校园里的志愿实践,就是深职大学子价值观成长的“日常滋养”。
今年五月,深职大“志愿者之校”系列评选结果一公布,创新创意设计学院的师生们就收获了满满的感动:“校园风貌学风督岗志愿活动”获评校内优秀项目,张瑶等6名同学戴上了“星级志愿者”的徽章,柳泇宜等6名同学也拿到了“百优志愿者”的证书。
实际上,那些在志愿榜上留下名字的学生,让我们看到深职大“价值育人”的真实力量。
22工艺2班的张瑶,134个小时的志愿时长里藏着太多故事:她是深圳马拉松5公里补给站的“大管家”,提前三天就去勘察路线、分配物资;她也是港澳青少年创意设计活动的“幕后功臣”,从布展到撤展全程盯守,用专业能力架起交流的桥梁。22工艺1班的江雨珊,把188.5小时的志愿时光延伸到了社区,她发起的“24 节气文化传承项目”,带着非遗手作课走进邻里中心,让老人和孩子都爱上了传统文化;在“鲲鹏奖”活动保障中,她连续一周加班到深夜,却笑着说 “能为好活动出份力,值了”……
这些学生的故事告诉我们,深职大的志愿服务从来不是走马观花,而是让学子们在奉献中找到自身价值。站在深职大的校园里,看着那些穿着志愿服的身影,就明白:深职大最珍贵的,不是教给学生多少技术知识,而是教会他们“做一个有用的人”。
如果你也期待这样的大学时光,不妨把目光投向深圳职业技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