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十五五”生活服务业发展前瞻(产教融合篇):产教融合新路径:生活服务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十五五”生活服务业发展前瞻(产教融合篇):产教融合新路径:生活服务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时代浪潮奔涌,一场关乎3亿人就业、

“十五五”生活服务业发展前瞻(产教融合篇):产教融合新路径:生活服务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时代浪潮奔涌,一场关乎3亿人就业、数亿家庭福祉的生活服务业变革正悄然开启。

“十五五”时期(2026—2030年)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五年。随着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纲要》,一幅关乎国家发展与民生福祉的新蓝图正徐徐展开。

养老、托育、家政等生活服务业作为民生基石与经济新引擎,在此次规划中被提升至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

基于上述背景,我们策划了《“十五五”生活服务业发展前瞻》系列文章。本系列共十篇文章,将从政策解读、市场分析、模式创新到未来预测,全方位剖析生活服务业在“十五五”期间的发展路径。

系列文章不仅关注宏观趋势,更深入养老、托育、家政等具体领域,为从业机构提供实操指南。作为湖南省科技厅大学生创业导师、康养家政与技能培训领域专家,笔者将结合金领玮业等机构实践案例,分享一线观察与思考。

“十五五”生活服务业发展前瞻专刊

本文是系列文章的第八篇,将从产教融合新路径的角度出发,与大家一起探讨四中全会将如何重塑生活服务业新格局。

企业导师走进大学课堂,院校教师参与企业项目,这种曾经罕见的场景正逐渐成为生活服务业人才培养的新常态。

在湖南某职业院校的养老护理课堂上,一位来自知名养老机构的一线护理主管正在向学生演示失能老人移位技巧。而在深圳一家托育中心,某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教授正与机构教研团队共同开发婴幼儿发展评估工具。

这种“双向奔赴”正在重塑生活服务业的人才培养生态。随着“十五五”规划将产教融合作为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抓手,生活服务业正迎来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关键窗口期。

01 现实困境:人才短缺背后的结构性矛盾

生活服务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人才危机。一方面,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持续增长;另一方面,人才培养体系与产业需求之间存在严重脱节。

人才缺口持续扩大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根据人社部数据,养老护理员缺口超过500万人,育婴员缺口超过300万人,家政服务员缺口超过2000万人。这种缺口不仅体现在数量上,更体现在质量上。

“我们需要的不是普通的护理员,而是能够理解老年人身心特点、掌握专业照护技能、善于沟通的复合型人才。”北京一家高端养老社区的人力资源总监坦言,“但这样的人才在市场上凤毛麟角。”

培养与需求脱节是问题的核心。传统的职业教育过于侧重理论传授,缺乏对行业实际需求的响应。“学生在学校学的内容,到了工作岗位上发现很多用不上,而工作需要的内容学校又没教。”一位职业院校教师无奈地表示。

金领玮业在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时发现,培训内容与工作实际脱节是影响培训效果的主要因素。“我们通过对企业的深入调研,不断调整培训内容,确保学员学到的是企业真正需要的技能。”

职业吸引力不足加剧了人才短缺。工作时间长、社会地位不高、职业发展通道不清晰,导致生活服务业难以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很多学生和家长认为这是伺候人的工作,不愿意选择相关专业。”一位职业院校招生办主任说。

02 政策导向:产教融合的制度设计与支持措施

产教融合已成为国家层面推动人力资源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战略。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产教融合提供了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

国家顶层设计不断完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这一政策导向在“十五五”规划中得到进一步强化。

教育部相关负责人指出:“产教融合不是简单的校企合作,而是要通过制度创新,实现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的同频共振。”

财税金融支持持续加大。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部门联合推出的“产教融合型企业”认证制度,对通过认证的企业给予“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的组合式激励。

“我们公司被认定为产教融合型企业后,不仅获得了税收优惠,还在项目申报、融资贷款等方面享受到了政策红利。”一家大型家政企业负责人表示。

实训基地建设全面推进。国家实施“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计划”,支持校企共建共享生产性实训基地。“实训基地是产教融合的重要载体,可以让学生在实际工作环境中学习技能。”一位职业教育专家强调。

各地也在积极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产教融合模式。江苏省推出的“产教融合示范区”建设,浙江省实施的“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战略,广东省推进的“现代学徒制试点”,都为产教融合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样本。

03 模式创新:产教融合的多元化实践路径

在政策引导和市场需求的共同推动下,生活服务业产教融合呈现出多元化、多层次的发展态势,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模式。

“校企双主体育人”模式

校企双主体育人模式通过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共同组织教学、共同评价质量,实现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的无缝对接。

“我们与五所职业院校建立了‘双导师制’,企业技术骨干担任学生的企业导师,参与教学和指导。”一家连锁养老机构负责人介绍。

这种模式在托育服务领域也得到广泛应用。上海某高校与托育机构合作开设“订单班”,根据机构需求定制化培养人才。“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合作机构工作,大幅缩短了适应期。”该校相关负责人表示。

金领玮业探索的“校企共建产业学院”模式,将企业资源直接引入校园,实现教学环境与工作环境的融合。“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接触到真实的工作场景,毕业时已成为准员工。”该机构负责人说。

“实训基地共建共享”模式

实训基地是产教融合的重要物理空间。通过校企共建共享实训基地,既可以解决学校实训条件不足的问题,也可以为企业提供人才选拔和培训的平台。

北京市支持养老机构与职业院校共建“养老护理实训中心”,既用于学生实训,也用于在职员工培训。“这种共建模式实现了资源利用最大化。”北京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在家政服务领域,一些企业将服务网点改造为“教学实训一体化基地”,学生可以边学习边实践。“实训基地完全按照真实工作环境设计,学生毕业后可以快速上岗。”一家家政公司培训主管说。

“产学研用一体化”模式

产学研用一体化模式通过建立产业学院、研发中心、创新平台等载体,将产业需求、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实际应用有机结合起来。

江苏省某职业院校与多家养老企业共建“智慧养老产业学院”,共同开展技术研发、标准制定、人才培养等工作。“产业学院成为连接校企的重要纽带。”该学院院长表示。

在托育服务领域,高校科研资源与机构实践经验的结合,催生了一批创新成果。“我们与高校合作开发的婴幼儿发展评估工具,现已在全国100多家托育机构应用。”一家托育连锁机构教研负责人说。

04 实施路径:产教融合落地的关键环节

产教融合从理念到落地,需要解决好四个关键环节的问题,才能确保融合的深度和效果。

需求对接机制

建立有效的需求对接机制是产教融合的前提。学校需要准确了解产业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特点,企业需要明确表达对人才素质和能力的要求。

“我们定期组织企业调研,召开产业需求分析会,确保人才培养方向与产业发展方向一致。”一位职业院校校长介绍。

一些地区建立了“行业人才需求预测和发布制度”,为院校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提供指引。“这个预测系统帮助我们及时调整招生计划和培养方案。”一位职业教育管理者表示。

课程体系重构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产教融合要求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我们与合作企业共同分析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将其转化为学习内容,开发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一位职业院校教务处长说。

模块化课程设计提高了课程的灵活性。“我们将课程设计成多个模块,企业可以根据自身需求选择相应的模块,组合成定制化培养方案。”一位课程开发专家表示。

师资队伍建设

“双师型”教师队伍是产教融合的关键支撑。既懂理论教学又懂实践操作的“双师型”教师,可以有效弥合理论与实践的鸿沟。

“我们要求专业教师每五年至少在企业实践六个月,同时从企业引进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一位职业院校人事处长介绍。

企业教师和院校教师的交流互动促进了共同成长。“我作为企业导师参与教学,不仅传授了实践经验,也从院校教师那里学到了系统的理论知识。”一位企业技术总监说。

评价机制创新

建立多元参与的评价机制是保障产教融合质量的重要手段。传统的学校单一评价转变为学校、企业、行业等多方参与的综合评价。

“我们引入了企业评价、学生自评、教师评价等多维评价方式,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一位职业院校质量监控中心主任表示。

一些专业还引入了国际认证,提升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水平。“我们专业的课程体系通过了国际认证,毕业生在国际就业市场上也具有竞争力。”一位专业负责人自豪地说。

05 未来展望:产教融合的三大发展趋势

随着产教融合的深入推进,生活服务业人才培养将呈现三个明显的发展趋势。

数字化赋能产教融合

数字技术正在为产教融合提供新的工具和手段。虚拟仿真、在线平台、大数据等技术的应用,突破了传统产教融合的时空限制。

“我们开发了虚拟仿真实训系统,学生可以在虚拟环境中进行护理操作练习,既安全又高效。”一位职业教育信息化专家介绍。

在线平台实现了校企资源的云端共享。“通过在线平台,企业专家可以远程参与教学,学生可以随时访问企业真实案例。”一位在线教育平台负责人表示。

产教融合生态化发展

产教融合正在从点对点的合作,向生态化、网络化方向发展。通过组建产教融合联盟、职业教育集团等组织,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我们牵头组建了养老产教融合联盟,汇聚了院校、企业、协会等多方资源,共同推动人才培养。”一家养老企业负责人介绍。

产业集群与人才集聚的协同效应日益显现。“在产业集聚区配套建设人才培养基地,实现了产业需求与人才供给的精准匹配。”一位区域经济研究者表示。

国际化融合成为新方向

随着生活服务业国际化程度的提高,产教融合的国际化成为新趋势。引进国际标准、开展国际认证、推进海外实习,提升人才的国际竞争力。

“我们引进了国际先进的护理标准和教育理念,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护理人才。”一位职业院校国际交流处处长说。

海外实习项目拓宽了学生的国际视野。“我们与国外养老机构合作,选派优秀学生赴海外实习,学习先进的养老服务理念和技术。”一位项目负责人介绍。

产教融合正在从政策概念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人才培养成效。在生活服务业提质扩容的关键时期,深化产教融合已成为解决人才短缺、提升服务质量的必由之路。

对于企业和院校而言,产教融合不是权宜之计,而是长远发展战略。需要摒弃短期功利思维,建立可持续的合作机制,真正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在这个过程中,那些能够主动适应产业变革、创新合作模式、深耕融合深度的机构,将在人才培养竞争中占据先机,为生活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而当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创新之时,市场空间也在不断拓展。下一篇文章将探讨《县域经济新蓝海:生活服务业如何掘金下沉市场?》,分析生活服务业在县域市场的发展机遇与突破路径

生活服务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大家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留言或私信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