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赵是五胡乱华中第二个由胡人建立的国家,他的建立者石勒的人生非常具有传奇色彩,是罕见的从奴隶中走出来的皇帝。从他的人生历程来看,他是前赵皇帝刘渊手下的大将,为前赵灭晋立下了赫赫战功,而他自己的势力也凭借这样战功逐渐建立起来的。在此过程中他有多次自立为王的机会,但是都主动的放弃,直到与刘曜的矛盾不断加大。尤其是在前赵经历了靳准之乱的军事空白期内,他所掌控的军力已经接近国家的一半,受到了大多数胡人部族的拥戴,甚至占据平阳的靳准都主动求和,但他却没有接受。
在很多人看来,靳准之乱的最大受益者本应该是石勒,他也应该抓住机会登上皇位,而不是主动把机会送给匈奴刘氏的宗室子弟刘曜。靳准之乱爆发后,靳准掌控了前赵首都平阳和附近的驻军,杀死了皇帝刘粲,灭尽平阳的刘氏皇族,让强盛一时的前赵遭受到重创。事情传出后,身为前赵大将的刘曜和石勒起兵勤王,带领大军浩浩荡荡的杀向平阳城。石勒比刘曜先抵达平阳城外,靳准为了防止腹背受敌便派侍中卜泰向石勒求和。因此很多人认为这是石勒最好的机会,只要他联合靳准击败刘曜,就能顺利的掌控国家,登上皇位易如反掌。
然而石勒却拒绝了靳准的求和,反而把卜泰绑送到刘曜军中。由于卜泰是刘曜的大舅子,所以平定靳准之乱的主导权回到刘曜手中。于是刘曜抓住这个机会击败靳氏,掌控了国家大权,登上了皇帝位。而石勒只能派兵到平阳城中劫掠一番,再将其烧成一片白地后,返回自己的驻地襄城。因此很多人认为石勒放弃这个机会的决策是错误的,他不该把卜泰送给刘曜,这是主动将国家大权送入政敌之手,也白白的错过了称帝良机。然而从石勒崛起的过程来看,他做出这种决策并不是第一次,在他崛起路上这种机会有很多。
实际上早在攻灭西晋军队,俘虏晋朝的王公大臣时,晋朝的太尉王衍就劝他称帝。而他当时已经是刘渊手下有数的将领,除了刘氏子弟率领的匈奴大军,石勒的军队在前赵数一数二。如果再得到以琅琊王氏为首的西晋门阀贵族的支持,那在中原站稳脚跟,成为第二个胡人皇帝也是很有可能的。可是他并没有接受王衍的建议,反而还将劝他称帝的王衍等人杀死。这种事情在他称帝之前出现过不止一次,劝他自己为王的部下也很多,但是他都很拒绝了这些建议,对前赵皇帝和朝廷表现得非常谦卑和忠诚。
从史料上的记载来看,石勒的行为完全不是狂妄和贪婪的胡人,更像是深谙官场之道的汉人老油条。他虽然作战勇猛,带领军队立下赫赫战功,但是在为人处世上却非常谨慎,这与胡人一贯的作风完全不合。他在前赵军中立下大功,皇帝刘渊非常看重他,给他了很高的官职和权力。但是他却只接受爵位和文官职位,常常拒绝代表军权的将军职位,实在是不可思议。而这种谨慎的作风在军事行动中表现得更为突出,而他的对手如王浚、王弥等人都被这种谦卑的态度所欺骗,最终成为他手下的败将。
因此石勒多次拒绝称帝称王的建议,很可能是出于这种谨慎决策的考虑。无论他是拒绝王衍,还是把靳准求和的使者卜泰交给刘曜,都是出于这样的考虑。实际上每当遇到这种极有诱惑力的建议时,石勒都表现得非常谨慎,而且考虑的方面很多。站在利益的角度,称帝和掌控国家的确非常诱人,但其风险也是非常大的。在匈奴刘氏的势力没有完全消亡,或者出现崩溃的先兆前,石勒都没有主动接受称王称帝的想法。当时天下大乱,北方五胡乱华,各种势力盘根错节,石勒将国家的主导权交还给刘曜,也是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的选择。
当时控制平阳城的靳准虽然提出了求和的要求,也有意联合对刘曜进行战争。但战争的胜败不可预料,刘曜也是前赵数一数二的名将,石勒贸然为了靳准和刘曜开战,实在没有必胜的把握。而且靳准发动政变灭尽刘氏,这种人的信任度非常低,石勒与其联合就存在很大的风险。
在石勒抵达平阳城外之前,靳准已经向东晋司马睿提出了称藩的申请,还交还了晋朝两位皇帝的棺椁,这说明东晋很可能会成为靳准的后援。如果这个时候石勒与刘曜开战,那也会给东晋留下渔翁之利的战机。因此主动开战必然是混战的格局,这对石勒来说风险很大。
从政治上讲,石勒向刘曜开战,争夺前赵的控制权,本身是属于反叛的行为。石勒虽然已经有了割据一方的势力,但名义上还是前赵朝廷任命的将军。所以当靳准之乱爆发后,石勒以勤王的名义将大军开到平阳城外,不但没有受到任何阻挡,而且还有十多万的异族军队加入。可以说这种打着前赵朝廷名义扩大自己实力的行为,让石勒得到了超乎寻常的好处。如果突然起兵与刘曜争权,石勒麾下的异族大军有什么反应是无法预料的。如果出现临阵倒戈的情况,那石勒就是偷鸡不成蚀把米,把自己陷于绝地了。
而把卜泰送给刘曜,虽然失去战争的主动权,却也从战争爆发的一线中脱身出来。不论是刘曜和靳准拼得如何激烈,石勒的军队都有渔翁得利的机会。即便最终刘曜成功的登上皇位,那石勒凭借吸纳的十数万异族军队和他们的家眷部族,都能自己的势力得到极大的提升。
石勒最为高明的是,在靳明向刘曜投降后,他看似发泄不满的攻打劫掠平阳城,并将其烧成白地,实际上却是把刘曜逼向了形势更为混乱的关西地区。他的这个操作不但使得自己实力大增,最重要的是让刘曜陷入了关中和关西异族的混战之中,为自己在掌控关东地区创造了机会。
从表面上看,石勒让军队劫掠和焚烧平阳城是发泄对刘曜的不满。因为靳准是先派人向石勒投降的,最终接纳靳氏军队的却成了刘曜,所以他有正常的不满情绪。然而细思极恐,这一招间接的把刘曜逼向了关中和关西,让他失去了直接争夺中原的机会。因为平阳城作为前赵的首都,其经济和政治上的作用非常大,而且也是出名的坚城。如果让刘曜在平阳登基称帝,那他在政治上将形成很高的权威,而军事上则足以团结北方的大多数胡人的割据势力。这样一来,石勒将面对一个前所未有的强敌,自己吸纳的胡人部族可能也没法保住。
平阳城被毁以后,刘曜就没有办法在平阳称帝。而当时中原能够称帝的城池屈指可数,这就给刘曜形成很大的困难。洛阳虽然是曾是西晋的都城,但在八王之乱和前赵灭晋战争中破坏太严重,而且周边的晋朝残余势力不小,不是称帝的好地方。北方重镇邺城也有称帝的潜力,但是在石勒的控制之下,距离石勒的大本营襄城很近。刘曜到邺城称帝,那就是把自己置身于敌人的包围之中,显然是找死行为。如此一来,刘曜唯一的选择就是退回到关中,在自己的老家长安称帝。然而关中和关西的胡人部族正处于混战之中,这就给刘曜造成了很大麻烦。
在历史上刘曜就是陷入了关中和关西的混战之中,才让石勒占了大便宜。等刘曜平定了关中关西诸部胡人后,他已经在实力上无法完全压制石勒了。石勒利用这个空窗期主动出兵并州、冀州、豫州等地,平定了这些地方的割据势力,为后来与刘曜争夺中原的控制权奠定了基础。
可以说石勒看是失去主动权的操作,让刘曜捡了大便宜,却也为自己创造了更好的机会。这种做法是堂堂正正的阳谋,是政治上的比拼。而刘曜虽然军事上战绩显赫,但政治却不是其所长。他能在战场上得到很多,却在政治上失去一切,最终也只能承受失败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