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103岁杨振宁去世的消息备受关注,一是因为杨老一生为世界做出的巨大贡献,二是因为杨老一生真挚感人的感情生活。
杨老的一生,后人充满了敬仰、钦佩和感动!

大家都知道,陪伴杨老生活的有两位女人,一是他的前妻杜致礼,一是翁帆。
这两位女人,也因为杨振宁传奇的一生而受到世人关注,如果把杨振宁看作太阳,那么,无论是翁帆还是杜致礼,她们都如同反射阳光而烁烁生辉的那轮圆月。
浩瀚星空,日月互映,杨振宁一生为世界做出的贡献,有杜致礼的功劳,更有翁帆的功劳。

杜致礼,作为杨振宁的前妻,她陪伴了杨振宁54年,异国他乡,她们相依为伴,杜致礼见证了丈夫为攻破学术难题而辛劳的每一个日日夜夜,也见证了丈夫获得诺贝尔奖的高光时刻,那个时候,认识杨振宁的人,都认识他的妻子杜致礼。

翁帆,我们对她还是比较熟悉的,21岁嫁给先生,28年的陪伴,直到她再也拉不回丈夫的手,这一年,先生103岁。
她一生尊丈夫为先生,爱与敬仰融为一体,也让这对“忘年夫妻”重新印证了爱情的本质,25载细水长流的日子,光阴似箭,成长与衰老,转眼已至。

再深沉的爱,也挡不住岁月无情,就如同杨振宁拉不住杜致礼的手一样,翁帆再也拉不住丈夫的手。
尽管那一刻,她们都曾经是如此不舍。
我们无法评价她们在杨振宁的心里谁的地位更高一点,我们也不能去妄加推测,因为这都是对爱情的亵渎。
如果非要说出什么在杨振宁的心里最重要,也并非没有答案,毫无疑问,那就是对祖国的爱!
这是一条艰难而又充满矛盾的道路,期间因为杨振宁加入美国国籍而受到人们质疑,这份质疑甚至来自于他的父亲。要知道,杨振宁可是清华大学派出的公费留学生,他的正常之路应该是留学毕业回国。

而事实上,杨振宁之所以加入美国国籍,完全是受到美国“歧视华人”所影响,“华人”不被允许参加高科技研发实验,这对于梦想“学业有成回家报国”的杨振宁来说,该是怎样的煎熬,在他心里,如果“学业未成”,那么回国又能怎么样?一生付诸平庸罢了。
杨振宁,不甘心啊!
“为国争光”就是信仰,或许,这才是杨振宁加入美国国籍的动力,他要用自己的力量扫平道路上的一切障碍,他加入美国国籍,就是要敲开一扇走向世界科技巅峰的大门!
事实上,他的选择是如此的正确,一个海外游子,如果心里有了这种爱国信仰,就会拥有无穷的动力。
于是,诺贝尔奖有了,那是1957年,领奖台上第一次有人用汉语演讲获奖感言,这个声音来自于中国!

个人的成功为“报效祖国”提供了稳固的基石,1971年,中美关系稍微有点缓和,杨振宁就成为首个访华顶尖科学家,仅仅一年后就促成了美国科学家代表团访问中国。
他要的,就是为祖国打开通往世界顶端科学领域的大门,因为他深知,祖国需要的不是一名科学家,而是一大群科学家,也只有如此,国家高科技领域才会得到快速发展。
这是多么的高瞻远瞩!
于个人,杨振宁1942年获得清华大学硕士学位,1997年在清华创办“高等研究院”,2003年回清华任教,“出于清华归于清华”,杨振宁完成“最完美闭环”。
从此,杨振宁就把全部心血投入到了“一辈子最后最值得做得的一件事情”中去了!

1998年,王大中校长向杨振宁颁发清华大学名誉教授聘书。他感慨说,“我的人生就像一个圆,从一个地方开始去了很远的地方,现在又回来了”。

是的,杨振宁的人生就如同一个圆,从出国深造到致力于祖国科技发展甚至提高国家国际地位,从“出于清华回归清华”,这个圆,杨振宁画的很圆,相当完美。
事业家庭双丰收,杨振宁走过了103个春秋,他看到了祖国一清二白的模样,也看到了现在祖国在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地位存在。
他好富有啊,深爱的妻子,美满的家庭,和充满活力的祖国!
写在最后:他的最爱就是祖国2025年10月24日(星期五)上午9时,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大礼堂,杨振宁遗体告别仪式隆重举行。
市民们自发来了,他们排起长队,手捧鲜花,目光含泪。

莫言来了,亲自为杨振宁赋诗一首!“先生原本仙乡客,归去犹留百世馨”!

杨振宁遗体被鲜花簇拥,他安然的躺在那里,身体上覆盖着国旗,这是国家给杨振宁最高的荣誉。

杨振宁走了,但是他似乎又没走,他留给这个世界的一切,都有他的身影。
正如莫言就给他的肺腑之言:
原本仙乡客,犹留百世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