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右玉:从 “不毛之地” 到塞上绿洲的涅槃​

在晋北高原的风沙带上,右玉曾是 “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白天点油灯,黑夜土堵门” 的不毛之地。70 多年前,这里林木覆

在晋北高原的风沙带上,右玉曾是 “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白天点油灯,黑夜土堵门” 的不毛之地。70 多年前,这里林木覆盖率不足 0.3%,流沙吞没农田、掩埋村庄,当地百姓在风沙中艰难求生。如今,这片土地早已换了模样 —— 林木覆盖率提升至 56%,200 多万亩林海纵横交错,昔日的黄沙窝变成了 “塞上绿洲”,更被联合国评为 “最佳生态旅游目的地”。右玉的蜕变,是一部代代相传的治沙史诗。

1949 年,首任县委书记张荣怀到任时,看到的是 “沙进人退” 的绝望景象:300 多个村庄被流沙围困,近万亩农田因风沙绝收。“要想活下去,就得先治沙”,他带领干部群众立下誓言,拉开了右玉治沙的序幕。没有树苗,大家就上山采种、在自家院子育苗;没有工具,就用铁锹挖、用双手刨。寒冬腊月,人们顶着零下 30 度的严寒,在冻得坚硬的土地上凿坑栽树;风沙肆虐时,刚栽下的树苗常被连根吹走,大家就用柴草围障、用泥土固根,一棵一棵重新补种。第一年,他们在苍头河沿岸种下 800 亩杨树,成活率不足三成,却为右玉种下了第一缕绿色希望。

治沙的接力棒,在一任任县委书记手中不断传递。第二任县委书记王矩坤发现,本地杨树耐旱抗风,比外来树种更易存活,便带领群众大面积推广 “小叶杨”;第六任县委书记马禄元提出 “乔灌草结合、网带片相连” 的治沙模式,在流动沙丘上先种沙蒿、沙棘固定流沙,再栽乔木形成防护林;

改革开放后,县委班子又探索出 “治沙与致富结合” 的新路,鼓励群众在林间种植沙棘、培育苗木,让治沙不仅能固土,还能增收。70 多年间,21 任县委书记始终坚守 “一张蓝图绘到底”,从未因换届、灾害而中断治沙。

百姓的力量,是治沙成功的根基。上世纪 60 年代,右玉掀起 “男女老少齐上阵” 的治沙热潮:老人背着树苗步行十几里,孩子用小铲子帮忙挖坑,妇女们则负责浇水养护。李达窑乡的村民们曾在沙窝里连续奋战 3 个月,饿了啃干粮,渴了喝雪水,最终在 1.2 万亩流沙上种满了松树;杨千河乡的妇女治沙队,用 5 年时间在荒山上栽下 8000 亩沙棘,被称为 “塞上红娘子”。多年来,右玉累计发动群众参与治沙超过 300 万人次,创造了 “人定胜天” 的生态奇迹。

如今的右玉,不仅是绿水青山,更是金山银山。昔日的治沙林变成了生态旅游区,每年吸引游客超 50 万人次;沙棘果加工成饮料、保健品,带动上千农户增收;林下种植的黄芪、柴胡,成为当地特色中药材。2023 年,右玉生态旅游收入突破 8 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生态相关产业贡献占比达 35%。从 “要我治沙” 到 “我要治沙”,再到 “治沙致富”,右玉用 70 多年的坚守证明:只要认准目标、久久为功,再贫瘠的土地也能绽放生机,再艰难的困境也能实现逆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