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上君子(liáng shàng jūn zǐ),原指躲在房梁上的人;后作为窃贼的代称;现也比喻悬在空中脱离实际之人。《后汉书·陈寔传》,“夫人不可以不自勉,不善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性成,遂至于此。梁上君子者是矣!”

陈寔,字仲弓,东汉颍川许县人。陈寔乃战国时期齐国最后一位君主齐王建的后代,不过到东汉时家道早已中落,陈寔早年曾为县吏,后又担任都亭佐,虽然出身微寒,但却志向远大,而且十分好学,每日坐立诵读不辍,县令见状遂推荐其进入太学求学。
学成后,陈寔先任督邮,后任西门亭长,不久又转任郡功曹,后被征召为尚书。元嘉元年(151年),司空黄琼征召人才,陈寔补为闻喜县长,但不到一月便因丧离职,服丧期满后,又任太丘县长,任内修德清静、不扰百姓,境内百姓安居乐业。

陈寔任职期间不仅关爱百姓,而且公正廉明,但凡百姓间出现争执官司,陈寔都会公正判决,明白详细地说明是非,因而百姓们对于判罚全都心服口服,绝无任何怨言,以致当地流传着“宁愿被刑罚处治,也不愿被陈寔批评”之语。
延熹九年(166年),“第一次党锢之祸”爆发,时任司空府掾属的陈寔被下狱囚禁一年,赦免后被大将军窦武征辟为大将军府掾属。不久,窦武被宦官所杀,陈寔又受到“第二次党锢之祸”牵连,陈寔遂不再醉心于仕途,就此返乡潜居。

这一年,陈寔家乡爆发饥荒,百姓们流离失所,部分百姓迫于生计,便沦为窃贼,做起了违法的勾当。
有个窃贼知道陈寔曾在朝中为官,心想家中必有不少财物,遂趁夜溜进陈寔家中,躲在屋内房梁之上,意图等到陈寔家人熟睡之后,偷点东西变卖。
纵使梁上窃贼小心翼翼,但还是不小心弄出了些许动静,正准备入睡的陈寔听到梁上响动,知道必是有窃贼入室,然而他却并未声张,既没有惊动窃贼,也没有招人前来抓捕,而是将儿孙们全都召集到了房中。

待到儿孙到齐,陈寔对众人说道,“人无论什么时候都要自勉,干坏事之人未必生来就是坏人,只是平时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坏事干多了,就养成了恶习。如此一来,原本可以成为君子的人,也就变成了小人。”
说到这里,陈寔抬手指向房梁,继续说道,“你们抬头往上看,我们房梁上的这位君子,便是如此。”
梁上窃贼见到房中如此多人,原本被吓得大气都不敢出,如今见到陈寔手指房梁,以自己教育儿孙,这才明白原来陈寔早就发现了自己,只是有意没有声张,而以言语教化自己。

听到这里,窃贼心中顿感羞愧,连忙跳下房梁,跪倒在陈寔面前求饶道,“我知道错了,请您原谅我。”
陈寔上前将窃贼扶起,语重心长地对其说道,“看你模样不似恶人,大概也是因为饥荒,这才被迫行窃的吧。只要你能够痛改前非,不再为非作歹,以后依然会是一个君子。”说罢,陈寔命人送给窃贼两匹绢,让他以此为本钱做个正经营生。
窃贼没想到陈寔竟然如此大度,心中更是感激,千恩万谢的带着绢走了。想到陈寔的教诲,此人果然改邪归正,自此勤勉做事,依靠双手改变了穷困面貌。此事传开之后,整个县内治安大为好转,再也没有了小偷。

建宁元年(168年),汉灵帝即位,此后大将军何进、司徒袁隗屡次征辟陈寔入朝,但陈寔却坚辞不就。
此后,陈寔潜居乡里二十载,每日里潜心治学、教化子孙,在他的倾心教育下,其子陈纪、陈谌亦成为当世名士,时人称其父子三人为“三君”。除了教育子孙外,陈寔还广为授业,被尊为远近之宗师,与同郡名士钟皓、荀淑、韩韶并称为颍川四长。
中平四年(187年)八月,陈寔卒于家中,享年八十四岁,闻讯致悼会葬者三万余人,车数千乘,大将军何进遣使吊唁,司空荀爽、太仆令韩融等上千人更是主动披麻戴孝执子孙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