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国民党军里面能打的将领,杜聿明绝对排得上前三。
这位黄埔一期的佼佼者,从抗战打到解放战争,几乎没离开过前线。
可就是这么个狠角色,最后却败得窝囊。
他不是输在战场上,而是栽在了“自己人”手里。
而这个人,就是国民党的最高统帅蒋介石。
说起蒋介石,杜聿明感到非常矛盾:
一方面对自己有知遇之恩,视自己为嫡系,一路从团长提拔到兵团司令;
但同时,又对他颇感无奈,因为在大的战役中,蒋介石总想着“插一手”,有时把“顺风局”硬生生打成“修罗道场”。
而淮海战役的失败,在杜聿明看来,几乎就是蒋介石的“瞎指挥”造成的。
1948年的中原大地,硝烟渐起。
徐州地区的大战,一触即发。
蒋介石一时间慌了手脚。
当务之急,就是找一个“救火队长”。
不出意外,这个被他选中的人,就是他非常喜欢的杜聿明。
蒋介石寄希望于他,挽狂澜于既倒。
杜聿明是名副其实的悍将,他以前在东北带过美械部队,打仗凶狠。
他擅长制定战略计划,曾以“集中优势兵力”理论著称。
更重要的是,杜聿明非常“听话”,自己的指令,在他那里总能得到很好的执行。
于是,蒋介石不顾杜聿明肾衰竭、脊柱炎等疾病,火线命令他为徐州“剿总”副总司令兼第二兵团司令官。
上任伊始,杜聿明就作出了精准的判断。
他认为,中野主力在豫西整补、华野在鲁中休整。
按照这一局势,提出“趁势北出山东,寻歼三野一部,争取战略主动”的计划。
若此计实施,国民党军或可打破中原僵局。
但是,这个计划却被蒋介石搁置,迟迟没有实施。
直到济南战役打响,杜聿明只能被动派兵救援济南,丧失了战场主动权。
更出乎意料的是,装备精良的王耀武,只守了短短8天,济南就全城解放。
杜聿明紧急命令救援部队掉头,向徐州、蚌埠一线后撤。
他打算先让主力部队往北去,重新集结重兵后,再以优势兵力进行反扑。
这位曾在东北战场导演过辽沈战役初期经典防御战的将领,面对济南的失守,并没有慌张。
他提笔向蒋介石呈上一份关键建议:集中精锐机动兵团,或诱敌深入久攻据点后反制,或待整补完毕主动出击寻歼弱敌。
在他看来,国民党军历年败于“分散防御、被动挨打”,唯有用机动战法方能重掌主动。
此策切中要害。
杜聿明的“机动决战”思想,实是对国民党军传统战法的革新。
这个计划上报给徐州剿总后,蒋介石点头答应,并计划在10月15日动手。
这就是国民党军所规划的“徐蚌会战”。
毕竟,国民党在徐州一带有80万的兵力,相比于解放军的60万,仍然有不小的优势。
并且在武器装备上,也处在全面领先的地位。
倘若稳扎稳打,即使不能取得胜利,最起码也能拖成持久战。
一切似乎都按照国民党的计划进行。
但就在杜聿明部署军队向徐州和蚌埠方向收缩的过程中,蒋介石却走了一步“臭棋”。
那天清晨,杜聿明在去往前线指挥所的途中,却意外收到了蒋介石的新的指令。
他要求杜聿明放下手里活,跟着自己一起去东北,到葫芦岛指挥国民党东北残部撤退。
相比于华中,东北的情况更加糟糕。
9月21日,东北野战军发起了辽沈战役。
10月初,完成了对锦州的包围,切断了东北国民党军通往关内的唯一通道。
整个东北,国民党面临全盘崩溃的风险。
但是,东北局势已经无法改写,杜聿明也只是从一个据点飞往另一个据点,根本没有时间组织有效的抵抗。
没有发挥作用的杜聿明,又被调回徐州。
但此时的战局,已经急转直下。
杜聿明飞往东北前,特意跟刘峙交代过,希望徐州这边保持攻势,以掩护部队后退集结。
但杜聿明一走,刘峙马上就停止了计划。
毕竟这种事风险太高,刘峙肯定不想去承担战败的责任,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杜聿明在东北得知此事后气得破口大骂,但却也无可奈何。
于是,几十万军队都挤在徐州周边,犹豫不决,最后白白错过了时机。
11月9日晚,杜聿明匆匆由北平飞抵南京时,获悉蒋介石未实行“徐蚌会战计划”,而是采纳国防部长何应钦和参谋总长顾祝同提出的“守江必守淮”的主张。
杜聿明的内心非常生气,却又无处发泄。
加之刘峙的无能表现,即使是徐蚌防御体系,也同样被布置得漏洞百出。
国民党并没有依托徐州坚固工事固守,而集中兵力于徐蚌间津浦线防御,“到处挨打”的态势已然成型。
见此杜聿明大骂:“自徐州到蚌埠二百余公里铁路两侧,摆数十万大军,既弃徐州永久工事不守,又让各兵团暴露于无预设阵地的长形地带,形同待宰!”
然而,军令不可违,明知道是千疮百孔的防线,杜聿明仍然硬着头皮,奉蒋介石命令飞抵徐州。
杜聿明一到徐州,刘峙连忙把一切防务都转交,然后自己跑到了蚌埠躲避。
杜聿明踩着青石板走进剿总指挥部时,到处乱的一塌糊涂,都是刘峙仓促撤离前留下的痕迹。
国民党布置上的漏洞,很快被华野盯上。
解放军七个纵队从鲁南兼程南下,其目标就是歼灭黄百韬军团。
黄百韬率部移抵碾庄附近时,被解放军十一个纵队全面包围。
黄百韬奉命就地抵抗,向蒋介石和参谋总长顾祝同呼救,请求早派援军和补给粮草弹械。
蒋介石电令杜聿明率第二、十三、十六兵团星夜驰援,务必解黄兵团之围!
杜聿明盯着电文里“不得延误”的字眼,知道这样做的难处。
碾庄距徐州百十里地,华野已构筑纵深防线,贸然推进恰是钻进口袋。
而他的心中,有一个更好的计划。
根据他的判断,黄百韬虽然被围,但一时半会也不会被吃掉。
眼下最紧急的,是组织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的汇合。
此时的中野,极有可能南下,加入徐州战局。
这样的话,仗就难打了。
杜聿明认为,应该集中绝对优势兵力,迅速击破中野,然后回师攻击华东野战军,以解黄百韬之围。
他的计划并没有被蒋介石采纳。
相反,蒋介石给徐州发去了第二封电报,催促杜聿明亲赴前线指挥,不得延误。
无奈之下,杜聿明只得驱车赶至碾庄外围。
他指挥部队进攻解放军包围圈,试图打开一个口子。
然而三日过去,解放军的防线纹丝未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