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困扰患者的慢性腰痛,往往因腰椎小关节病(Lumbar Facet Arthropathy, LFA)引起,表现为坐立难安、弯腰困难。作为引起慢性腰痛的常见原因之一,LFA影响着全球约15%–45%的腰痛人群。目前常规治疗多以缓解症状为主,尚缺乏能够逆转关节退行性变的有效手段。

近期,美国佛罗里达州杰克逊维尔市的梅奥诊所完成了一项关于“关节内注射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治疗疼痛性腰椎小关节病”的I期临床试验,相关结果已在国际期刊《Stem Cell Research & Therapy》上发表。该研究初步证实,关节内注射BM-MSCs干预LFA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与潜在疗效。
LFA:不可忽视的慢性腰痛病因
腰椎小关节病是一种退行性关节病变,主要累及脊柱后方成对的小关节。这些关节在维持脊柱稳定和活动中发挥关键作用。随着年龄增长和长期劳损,关节软骨逐渐磨损,伴随局部炎症反应,最终导致持续性疼痛,严重时影响行走和日常生活。

目前针对LFA的治疗方式主要包括口服止痛药、物理治疗、糖皮质激素注射及神经阻滞术等。这些方法虽能在短期内缓解疼痛,却难以修复已损伤的关节结构。由于关节软骨缺乏血液供应,自我修复能力极为有限,使得传统疗法在阻止疾病进展方面面临挑战。
BM-MSCs疗法:再生医学在腰椎退变领域的新探索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来源于健康供者的骨髓,经体外扩增和严格质控,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及免疫调节功能。与传统对症治疗不同,BM-MSCs疗法着眼于关节组织的修复与微环境的重塑,通过精准应用至病变关节,从多途径干预退变进程。
该疗法的一个重要优势在于低免疫原性,异体使用无需严格配型,且在现有临床试验中未观察到免疫排斥反应,为其安全应用提供了依据。

BM-MSCs的作用机制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抗炎作用:通过分泌抗炎因子,减轻关节内炎症及滑膜水肿,缓解疼痛;
免疫调节:调节局部免疫反应,减少异常免疫攻击对关节结构的损害;
修复促进:释放多种生物活性因子,促进软骨细胞增殖与细胞外基质的合成,延缓软骨退变,并辅助周围组织修复。
相较于传统疗法仅针对症状,BM-MSCs在抗炎与修复两个层面共同作用,为LFA的长期管理提供了新思路。
标准化操作与严密随访确保安全可控
该疗法从细胞制备到临床施用均遵循严格标准:
细胞来源与制备:从健康志愿者骨髓中分离单核细胞,在符合cGMP标准的实验室中进行扩增,并经过表型鉴定与活性检测;
精准应用:在影像引导与局部麻醉下,将含有1000万个BM-MSCs的1mL乳酸林格氏液应用至病变腰椎小关节;
术后管理:患者注射后经短时观察即可离院,随后在术后第1天、第2周及第3至24个月间接受系统随访,全面评估安全性与疗效指标。
该方式微创、恢复快,为无法耐受或不愿接受手术的患者提供了新选择。

临床数据:2年随访显示良好安全性及初步疗效
该I期临床试验共纳入10例LFA患者,其中9例完成为期2年的随访。研究结果显示:
安全性良好:未报告与治疗相关的严重不良事件,仅4例出现轻微注射部位不适,经处理后迅速缓解;血液学与影像学检查未见异常;
疼痛显著改善:66.7%的患者在12–24个月随访期间,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下降超过50%,达到临床有效标准;
功能恢复:55.6%的患者在身体功能评分中有显著提升,日常活动能力如弯腰、行走等得到改善;
影像学改善:5例患者MRI显示关节退变程度有所减轻,滑膜炎及关节水肿得到缓解;
生活质量提升:患者焦虑、抑郁评分下降,睡眠质量与社会功能同步提高。

结语
对于长期受困于慢性腰痛的患者而言,BM-MSCs疗法为代表的新型再生医学策略,突破了传统“仅能缓解、无法修复”的治疗瓶颈,为实现症状长期控制乃至延缓疾病进展带来了希望。随着临床证据的不断积累,该疗法有望在未来成为LFA干预的重要选项,帮助更多患者重获高质量生活。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41163019/
https://mp.weixin.qq.com/s/8H7bEdEnxOP9trxx5GSDz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