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小米SU7一年卖了13万多辆,成了新能源车里的“网红”。
很多人好奇,小米为啥把核心工厂建在北京亦庄,而非汽车产业底子厚的上海和武汉?
不墨迹,我们马上说说这其中的原因。

首先得说政策的“诚意”,北京给的支持既实在又及时。
小米建二期工厂时,8.42亿拿下53万平方米土地,当天拿地第二天就开工,这“拿地即开工”的效率可不是随便哪个城市都能做到的。
亦庄还喊出“企业需要的就是亦庄要办的”,从资金扶持到审批流程都开了绿灯,遇到问题还能“一事一议”解决。
对比来看,上海的补贴力度要小不少,对插混车的补贴比例只有国家的三成。
武汉的政策更偏向本地车企和公共交通领域,外来企业很难拿到同等支持。
对要自建工厂的小米来说,北京这种“不绕弯子”的支持,比啥都管用。

零件供应的便利程度,更是北京的一大优势。
小米北京工厂3公里范围内,就有做电池的宁德时代、做智能驾驶的地平线这些关键供应商,形成了“半小时供应链圈”。
车子上60%的核心部件,都能从京津冀地区拿到,零件运过来又快又省钱,就算要调整参数,供应商的技术人员两小时就能赶到会商。
上海虽然产业基础好,但2022年疫情暴露了供应链的脆弱性,一个环节停摆就可能影响全局。
武汉的零部件配套还不够全,不少关键部件得跨省采购,既耽误时间又增加成本。
对汽车生产来说,零件来得及时,生产才能不“掉链子”。

产能扩张的灵活性,北京更是甩了上海武汉一截。
小米一期工厂一年能产15万辆,但订单太多根本不够卖,急需扩产。
北京很快就协调了新地块,把二期工厂从53公顷扩到105公顷,投产后一年能产30万辆,三期投产后产能还能往80万辆冲。
上海的工业用地早就饱和了,想扩产得跨区协调,光物流成本就得涨不少。
武汉虽然在补产业链,但一年也就新增30多家配套企业,根本跟不上小米产能狂飙的速度。

小米要的是“能快速长大”的工厂,北京正好满足了这个需求。
还有点绕不开的“缘分”,北京是雷军的创业福地。
从早年做金山到后来创小米,雷军在北京扎根二十多年,熟悉这里的资源,也能轻松招到清华、北航这些高校的人才。
现在小米1.6万名工程师里,不少都是本地培养的技术骨干,搞研发、抓生产都方便。
更重要的是,北京作为科技中心,智能驾驶、车规芯片这些小米汽车急需的技术,在这里能最快转化成产品。
这种“人和”的优势,上海武汉短期内很难替代。
当然,上海的智能网联试点、武汉的传统汽车基础都有亮点,但都没精准踩中小米的核心需求。

北京的政策给得准、供应链离得近、产能扩得快,再加上多年的资源积累,自然成了最优解。
觉得有用的话,可以点赞收藏一下,我们下次见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