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公元前99年的至暗时刻:李陵在浚稽山,为所有创业者上了一课

你有没有过碰到手里一把烂牌却还得必打”硬撑的时候?说好来接应的路博德却找借口溜了;打到山穷水尽,箭也射光了,弟兄们也快打

你有没有过碰到手里一把烂牌却还得必打”硬撑的时候?

说好来接应的路博德却找借口溜了;打到山穷水尽,箭也射光了,弟兄们也快打没了…

两千年前的李陵,就是这么个烂牌局里的顶尖玩家。也像极了每一个在资源匮乏中挣扎的创业者。

一、拒绝“押粮草”:如何从巨头手中,抢下自己的主场?

汉武帝最初给李陵的活,是给李广利押粮草。

放在现在,大概就像名校毕业的年轻人进了大公司做执行岗,不用担太重的责任,却也没机会自己拿主意。

1.主动请缨:避开主流赛道,定义自己的战争

李陵不干,主动请缨分兵出击。

李家三代人都从军征战,一代接一代的经历实在令人感叹。

祖父李广,戎马一生,却始终未能获得封爵;叔父李敢,下场更为悲惨,竟然死在霍去病的箭下;到了李陵这一代,“名将之后”的称号非但没有照亮他的前程,反而成了他沉重的包袱。

上曰:“将恶相属邪!吾发军多,无骑予女。”陵对:“无所事骑,臣愿以少击众,步兵五千人涉单于庭。《资治通鉴.汉纪》

李陵没有骑兵仍坚持出征,既是现实所迫,更是家族荣誉逼他非赢不可。

当时汉武帝泼了冷水:“没骑兵给你。”

换旁人可能就退了,没骑兵怎么跟匈奴打?

但李陵盯着自己的队伍笑了:“不用骑兵,五千步兵够了。

李陵未带一骑,便敢率部深入绝境,不仅是因为资源匮乏,更因胸中燃烧着一份家族传承的荣誉,憋着一股非证明不可的劲头。

2. 打造核心优势:你的“荆楚奇士”在哪里?

李陵的底气来自哪里呢?

臣所将屯边者,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力扼虎,射命中《汉书・李陵传》

他手下那些荆楚勇士可不是虚的,个个都有真能耐,论本事,抵得上徒手降虎、射箭从没空过手的武将。

他不跟匈奴比骑兵数量,而是把步兵灵活、擅长射箭的优势好好练到最好。

汉代的大黄弩,射程有三百步,远超匈奴角弓;上弦之时,需数人配合方可完成;前排士兵,持盾稳固伫立;后排弩手,连续放箭,密集若雨点;整个阵列,稳似山岳。

李陵也并不是盲目自信,而是基于“武器特性 + 兵种配合”的精准计算 。

现在也是这个理儿,别总想着跟大公司比规模,静下心来找准自己的方向靠真本事立足。

说白了就是拿对方的短处——比如骑兵费力气——去对自己的长处,比如步兵擅长防守还能射箭,凭着这种不一样的路数硬闯出条道来。

3. 改变游戏规则:用你的“步兵利器”,对抗他们的“骑兵军团”

如果你的资源不多,就按照李陵选“荆楚奇士”那套来。先弄清楚自己手里现有的东西,看看团队里哪些人真正能派上用场,再看看客户里哪些人会反复购买还一直支持?

李陵不用骑兵而用步兵的选择,本质是军事上“间接路线战略”的实践。

不以薄弱击雄厚,而是以迂回代替正面,凭箭术与战术,重定竞争的规则。

创业何尝不是?早年某气森林不跟可乐死磕渠道,靠“零糖”打开局面,也是这么个情况。

闻鼓声而纵,闻金声而止《汉书・李陵传》

李陵所执着的“鼓进金止”,又何尝不像创业中的聚焦目标、果断止损?

二、首胜即信号:如何用一场小仗,给团队注入“能赢”的信念?

李陵率部扎进浚稽山时,在茫茫大漠中,李广寻求一生而不可得的敌军主力,被他没有做好准备的孙子第一次出征就碰上了。

首战来临,李陵比他的祖父幸运一些:第一仗就撞上了三万匈奴骑兵。

前行持戟盾,后行持弓弩。《汉书・李陵传》

让士兵列好阵,前排举盾挡,后排弓箭待命。

谁都以为五千步兵注定溃散。

匈奴骑兵黑压压涌过来,风里全是马的气息。李陵忽然抬手,大声喝令:“千弩,放!”

那一刻,时间静止,箭簇破空而出,再抬头匈奴前排倒了一大片,损失了近千人马。

李陵布阵的智慧,恰似现代企业架构:前有运营扛压固盾,后有技术发力输出,远比盲目追逐“风口”更稳健、更长久。

道陵将率得士死力,上甚悦《汉书・李陵传》

朝廷听到消息,汉武帝笑了——这可不只是打了场胜仗,更是让团队有了底。

士兵越战越勇。中三箭的仍在车上冲,中两箭的推车助力,中一箭的提刀扑敌。这让所有人相信:“李陵这套打法,可行。

早期的小胜从来不是“结果”,是“信号”。

别轻看任何一场小胜。接住了,就是日后抵御严寒的第一缕微光。

这一仗,让汉武帝也开始思忖“该不该增援”;就像你靠这一单,或许就能赢得客户信任,甚至引来投资人问一句:“要不要聊聊?”

三、至暗时刻:当“八万铁骑”压境、“管敢”叛逃,生死抉择怎么选?

而当单于集八万骑合围,一如巨头携资本入场所带来的碾压式困局,此即为外困。

1. 外困:计算每一支“箭”的效用

陵军无后救,射矢且尽,独将军麾下及成安侯校各八百人为前行,以黄与白为帜《汉书・李陵传》

李陵没怕,边打边退,士兵带伤也往前冲。

以五千敌八万,每一步都必须精准狠辣——正如创业鏖战中,钱需花在刀刃上,力要用在要害处。

可真正的溃堤,往往始于内部的裂痕。

2. 内叛:最致命的打击来自“自己人

军候管敢,遭校尉责罚后,转投匈奴,把汉军内情全数泄露。

“他们没后援,箭快射完了!连旗子是黄是白都给说清楚了!“

多么熟悉的场面:创业公司与对手鏖战正酣,资金即将见底,核心销售却带着客户信息投奔竞对,甚至把你下月的融资计划也一并曝光。

管敢为何因“被校尉骂几句就叛逃?

《汉书》记载军候管敢叛变,原是和校尉早有矛盾且怨气没得到处理。这也显现出李陵团队的短板:太注重战术忽略人心;狠下功夫训练却疏于管理。内乱都是从细小的裂缝开端的。

一句话就是李陵的组织构建缺乏情感联结和沟通机制。

创业者若每周花十分钟,和团队成员聊聊“近来有没有难处”,远比连着开好几场会议更有温度。

像管敢叛变这样的事,本可以从他受责后的情绪里看出苗头,稍加点拨疏导,或许就能避免。

陵居谷中,虏在山上,四面射,矢如雨下;汉军南行,未至汗山,一日五十万矢皆尽,即弃车去。《汉书・李陵传》

战场上,匈奴没了顾虑,八万骑兵朝着山谷间,箭快用完了李陵死命逼。

李陵的军队在一天之内用完了五十万支箭。就如同一家初创公司,一天之内花光了半年的预算。

最后连刀都断了,只能拆车辐当武器。

遇危机别只盯着“打”,先护好“底牌”

创业也是如此,当现金流紧张时,应当首先削减非必要的开支,千万不要贸然进行投入;核心的信息要保护好,比如客户信息和融资计划,绝对不能泄露出去。

真遇内叛,别纠结“他为啥背叛”,先赶紧补漏(比如跟客户重建联,换核心密码)。

3. 抉择时刻:“玉碎”的体面,还是“瓦全”的存续?

只要外困能扛,内叛能防,就还有喘口气的机会。但若事不可为,就到了最终抉择的时刻。

陵便衣独步出营,止左右:“毋随我,丈夫一取单于耳!” 《汉书・李陵传》

3.1 绝望的冲锋

箭尽之日,李陵望着残兵,咬牙道“我去杀单于”,单骑冲出;未果而返,红着眼叹道:“兵败,唯死而已。”

他跃马而出时,箭囊已空,弓裂鞍松,心中明知这可能就是一去无回。

可他依然冲了出去——不是为赢,是为尽帅之责。

李陵投降前独自冲出去想杀单于,看着冲动,其实是绝境里的一点血性 ,当主帅的,不想丢下弟兄们的那点担当。

悲壮感拉满,现实是单枪匹马刺杀单于,成功率几乎为零。

多像创业者深夜发消息:“我去见那个投资人,谈崩了我自己扛。”

令人扼腕的是“陵败处去塞百余里,边塞以闻”。边打边退,箭矢用尽的李陵离汉塞只剩100多里(相当于创业公司离盈利只差一步)。

3.2 存续的火种

无路可走时,在他的突围令下,有四百多人突围回了汉,而李陵自己选了投降敌人。

史载他受用于匈奴,却常向南而望。

但那四百余突围而归的士卒,便是他此战不灭的证言。

4.创业者的启示:底线思维与保存火种

就像有些项目黄了,团队也散了,可总有人会把以前的方案翻出来看看。

历史总争“他该不该降”。于创业者而言,不过是坚持到一无所有 还是保存实力、总结复盘的选择。

四、复盘不追责:从惨败中扒出“下次能赢”的密码

李陵降后,汉武帝震怒,群臣斥其不忠。

只有司马迁替他辩:

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汉书・李陵传》

结果司马老先生被处了腐刑。

1. 复盘第一步:别先骂谁错了—— 汉武帝的悔悟

上悔陵无救,曰:‘陵当发出塞,乃诏强弩都尉令迎军。坐预诏之,得令老将生奸诈’ 《汉书・李陵传》

但后来汉武帝自己琢磨透了:

汉代铁箭

问题出在“我让路博德去接应李陵,可路博德是老将,哪肯给小辈当后援?他故意拖延,才让李陵没了接应”。

汉武帝知晓路博德与李陵资历有差异,却未明确接应的权责界限,比如未下达“必须配合”的硬性命令,此为资源管理者之失职。

有此悔悟的汉武帝亲自前往安抚突围返回营寨的士兵,也算是为这场失利的战事送上了一句宽慰的话语:“你们没有白忙活”。

2. 复盘核心:从败局里扒“下次能用的招”—— 李陵的复盘清单

李陵的复盘清单(对应创业者):

战术上复盘:箭用完时,是不是可以“弃车保箭”(比如销毁多余车辆,把箭集中给精锐)?

类比到创业,就是现金流见底时,是不是可以砍掉非核心业务,把资源集中起来保住核心团队?

组织复盘:管敢叛变前,是不是早就心生不满?

定期让团队匿名提意见,往往能提前察觉隐形的矛盾,再悄无声息化解问题。

资源复盘:是不是该提早跟路博德沟通,别光等着汉武帝下命令。

同创业者与资源方对接时,要主动和执行层构建信任关系,莫只依赖对方高层的口头承诺。

这样的复盘比纠结“谁对谁错”有用得多。

五、结语:你走的每一步“浚稽山”,都不会白费

对于当时整场战局而言,主力部队一直是李广利的三万骑兵而不是李陵的五千步弓手,李陵的任务一直“分匈奴兵,毋令专走贰师”。

无骑兵,就以步兵的智谋周旋;无后援,就以死战的韧劲硬扛;身陷绝境,仍存“让弟兄们活下去”的仁心。

这所有的一切,都实实在在地发生过。

李陵的价值从来不是打败匈奴,而是证明了步兵凭借智谋与韧性足以对抗骑兵(后来汉代边防军大多效仿他的阵法)。

绝境中,你所做的事“没赢”从来不代表“白拼”。 能让“后续者少走一步弯路”、“让某个信念被看见”,就是另一种“赢”。

毕竟,你的创业之路,何尝不是一座浚稽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