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张捷财经观察 | 日本设立国家情报机构。二战后重大转向

近日,日本政府推进设立 “国家情报局” 一事引发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然而国内媒体对此反应相对平淡。相较于日本军费增加、自卫

近日,日本政府推进设立 “国家情报局” 一事引发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然而国内媒体对此反应相对平淡。相较于日本军费增加、自卫队人员扩充等显性动态,这一旨在强化情报收集与分析能力的机构设立,其背后所隐含的军国主义复活风险及对周边国家尤其是中国的安全威胁,更应被高度重视。

据日本《读卖新闻》报道,日本政府已启动协调工作,计划设立 “国家情报局”,该机构将作为日本情报收集和分析活动的指挥中枢。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已明确指示内阁官房长官木原稔就此事展开研究,其核心目的是通过集中整合各省厅的情报资源,提升针对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的外国势力活动监测能力。​

从职能范围来看,该情报局的情报收集手段涵盖多个维度,包括个人信息收集、卫星图像处理、大量开源信息筛选,同时还将重点追踪威胁日本安全的外国势力动向以及窃取敏感信息的行为。值得注意的是,加强情报工作是高市早苗一贯的主张,她在总裁竞选期间便承诺设立这一机构,且日本维新会也对该构想表示支持。​

从历史背景与国际格局来看,日本此次设立专门情报机构,被视为其推进军国化的关键一步。回顾二战后局势,作为战败国的德国,其当年的情报组织盖世太保遭到无条件清洗;而日本在《波茨坦公告》的投降条件下,虽保留了天皇体制,但其情报组织并未得到彻底清算,始终存在效忠天皇的潜在力量。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军事行动的开展离不开情报收集能力支撑,相较于军队建设、士兵招募,面向全球的情报网络搭建和特务组织培育难度更大,而日本此次的举动,恰恰填补了其军国化进程中的关键一环,其重要性远超单纯的扩军、增加军费或招募士兵。​

从对中国的潜在威胁来看,日本情报机构的渗透目标不言而喻,中国作为东方大国,将首当其冲面临其情报渗透风险。与日本自卫队公开的军事行动不同,情报组织的活动具有高度保密性,堪称 “看不见的手”。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类情报机构往往可能凌驾于法律之上,以 “国家利益” 为名义,实施包括抓人、杀人在内的各类行动,而不受普通法律的约束。​

在国际关系层面,日本设立国家情报局显然得到了美国的默许。在某些美国不便直接出面的场合,日本可能成为其 “白手套”,针对中国开展情报窃取活动,使得相关情报行动看似由日本主导,实则背后与美国存在关联。此外,该机构未来还可能与美国中情局、联邦调查局,以色列摩萨德,英国军情六处等国际情报组织建立联系,融入国际情报网络,进一步加剧地区情报领域的复杂局势。​

日本对中国的情报渗透早有历史,且当前国内存在不少 “精日分子”,为其情报活动提供了可乘之机。更关键的是,日本人在长相上与中国人无明显差异,这使得其派遣间谍、特务潜入中国时,比欧美人更具隐蔽性,渗透难度大大降低,对中国国家安全构成的威胁更为直接。​

从二战后国际秩序角度而言,日本作为战败国,其是否有权建立此类专门情报机构,理应由二战战胜国共同考量,这并非日本单方面可决定的事务,其中还涉及中美等大国之间的博弈。同时,日本与 “台独” 分子的潜在联系也不容忽视,未来不排除其借助情报机构向台湾地区渗透,而美国则可借此间接介入台海事务,避免直接出面引发的争议。​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对日本的态度近年来发生明显转变。二战后,日本经济崛起阶段,美日在经济领域曾是竞争对手;中国崛起后,美国起初对日本仍保持压制,担忧其军国主义复活(毕竟太平洋战争中美双方曾付出惨重代价),但如今为遏制中国,美国开始转向扶持日本,将其打造成在亚太地区的代理人,而支持日本建立情报机构便是重要举措之一。​

当前,日本表面上时常释放对华友好言论,暗地里却积极推进情报机构建设,且该机构的主要针对目标就是中国。相较于日本修改历史教科书、扩充军备等行为,设立国家情报局的危害性更为严重。在当今信息化时代,情报战已成为现代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情报即信息,信息的掌控直接决定着竞争的主动权,日本在情报领域的扩张,其威胁程度远超简单的军事扩军。​

然而,国内目前对日本这一举措的认识普遍不足,反应较为平淡。在此背景下,中国应明确表达坚决反对的立场,同时密切关注日本情报机构的后续动态,加强自身国家安全防范体系建设,警惕日本情报渗透及军国主义复活带来的多重风险,切实维护国家主权与安全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