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新一代智己LS6增程Max版,恒星超级增程+数字底盘的驾乘体验分享

高速服务区的充电桩前常见电动车排队等待的景象,不少家庭用户开始关注增程车型。智己 LS6 2026 款受到众多消费者关注

高速服务区的充电桩前常见电动车排队等待的景象,不少家庭用户开始关注增程车型。智己 LS6 2026 款受到众多消费者关注。新一代智己 LS6 2026 款涵盖增程与纯电两种动力形式的多个配置版本。线下门店里,有油车用户前来咨询,部分开着传统 BBA 的车主会了解智己 LS6 2026 款的智己恒星增程系统。接下来,咱以智己 LS6 2026 款增程 66 Max 为例,与问界 M7 2026 款增程 Max 五座四驱版对比,和大家分享新一代智己 LS6 增程 Max 版的相关特点。

从外观来看,智己 LS6 2026 款增程 66 Max 的车身尺寸为 4937mm×1988mm×1671mm,轴距达 2960mm。其采用 “星轨之光大灯” 设计,搭配猎鹰智慧灯光系统 2.0,具备灯语提醒功能,可在夜间补光、对前方突发情况预警。前脸的江韵叠浪无边界格栅与大灯相连,形成盾形视觉轮廓。车尾的 Skyline 2.0 天际线尾灯横向拓宽,融入超宽车肩造型,夜晚点亮时灯光层次分明。

问界 M7 2026 款增程 Max 五座四驱版车身尺寸为 5080×1999×1780mm,轴距 3030mm,车身线条方正,前脸采用家族式格栅设计,大灯造型简洁,整体风格偏向沉稳商务。两者外观设计风格存在差异,分别呈现出不同的设计取向。

进入车内,智己 LS6 2026 款增程 66 Max 的内饰有明确设计思路,线条呈现流畅形态。中控台搭载 27.1 英寸 5K 中控屏,采用 Mini LED 显示技术,分辨率达 4884×1002 像素,显示画面细节呈现良好,信息布局合理有序,导航地图、车辆设置等内容查看与操作较为便捷。座椅按人体工学设计,前排配备通风、加热、按摩功能,副驾有零重力、贵妃椅、折叠三种模式,还设有柔光美妆镜、隐藏式挂钩等细节配置。

问界 M7 2026 款增程 Max 五座四驱版内饰注重材质选用,配备 15.6 英寸 2K 中控屏,搭配简洁布局,营造出相应的座舱氛围。车内采用大面积软性材质包覆,触感较为细腻。其座椅配备通风、加热功能,部分版本支持座椅模式调节,内饰细节设计各有侧重。两款车型在内饰功能配置上呈现不同特点,分别对应不同的使用需求。

空间方面,智己 LS6 2026 款增程 66 Max 轴距 2960mm,得房率约 90%,后排坐垫宽度超 1300mm,后排靠背支持角度调节。车内配备 11L 双开门冰箱,前后可独立取物,还设有门板储物格、电动遮阳帘、IM MAG 磁吸拓展坞 2.0 等储物配置。

问界 M7 2026 款增程 Max 五座四驱版轴距 3030mm,采用五座布局,车身长度较前款有所增加。车内设有常规储物区域,部分版本提供可选装的车载储物配置。两款车型在空间规划与储物设计上各有侧重,分别适配不同的使用场景。

动力性能上,智己 LS6 2026 款增程 66 Max 搭载智己恒星增程系统,配备 66kWh 增程专属电池,CLTC 纯电续航里程 450km。其基于 800V 高压平台打造,采用 800V 碳化硅电机,低电量状态下放电功率可达 275.5kW,即便电量较低,动力输出仍能保持稳定。补能方面,匹配 800V 超快充平台,15 分钟可补能 310km(CLTC),能快速恢复续航能力。此外,该车搭载 1.5T 四缸增程专用发动机,最大功率 114kW,WLTC 工况亏电油耗 5.32L / 百公里,且可加注 92 号汽油。

问界 M7 2026 款增程 Max 五座四驱版采用双电机四驱布局,CLTC 纯电续航 240km,综合续航 1421km,零百加速成绩为 5.8 秒。作为增程车型,其动力系统以满足长途出行续航需求为主要设定,四驱布局可适配多种路况环境。

两款车型的动力与补能特性各有侧重:智己 LS6 2026 款增程 66 Max 凭借大容量电池实现较长纯电续航,800V 平台提升了快充效率,适配城市日常通勤场景需求;问界 M7 2026 款增程 Max 五座四驱版则以较长的综合续航和四驱配置,适配不同用户群体的出行需求。

在驾驶操控感受上,智己 LS6 2026 款增程 66 Max 搭载灵蜥数字底盘,配备德国大陆 MKC2 线控制动系统,搭配双向 18° 智慧四轮转向硬件,转弯半径为 4.79m,其四驱版车型转弯半径 4.49m。底盘集成全新数字牵引力控制系统,湿地麋鹿测试成绩 85.8km/h,同时具备舒适制动功能,可优化刹车时的车身姿态。

问界 M7 2026 款增程 Max 五座四驱版搭载途灵平台与 HUAWEI XMotion Control 数字底盘引擎,配备全铝合金双叉臂前悬、五连杆独立后悬,部分版本可选装双腔闭式空气悬架,支持 5 档高度调节,减振器阻尼调节频率达 100 次 / 秒,可降低路面颠簸冲击感。

两款车型底盘配置各有侧重:智己 LS6 2026 款增程 66 Max 以四轮转向系统优化转弯灵活性,问界 M7 2026 款增程 Max 五座四驱版则通过悬架结构与动态调节技术提升行驶舒适性,适配不同的驾驶需求场景。

在配置方面,智己 LS6 2026 款增程 66 Max 标配新一代灵蜥数字底盘,前悬挂采用双叉臂式独立悬挂,后悬挂为多连杆式独立悬挂,同时配备 800V 超快充平台。作为 Max 版本车型,其具备前排座椅按摩功能,且可享受免费升级的舒享套装,该套装包含副驾 121° 舒享零重力座椅、副驾 15.6 英寸 Mini LED 沉浸娱乐屏、主驾贝果舒压系统。车内搭载由 21 个声学单元组成的 7.1.4 独立声道音响系统,可提供相应的听觉体验。

问界 M7 2026 款增程 Max 五座四驱版配置各有侧重,其搭载华为相关车载系统,在智能交互功能上有相应设定。座椅配置方面,该车型配备常规舒适性功能,能满足基础乘坐需求;音响系统采用多扬声器布局,可提供日常听觉体验。

两款车型在配置设定上呈现不同方向:智己 LS6 2026 款增程 66 Max 侧重底盘性能与座椅、音响等舒适配置的丰富度,通过舒享套装等配置提升乘坐与娱乐体验;问界 M7 2026 款增程 Max 五座四驱版则在智能交互系统方面形成特色。二者配置各有针对性,适配不同用户群体对功能的需求。

辅助驾驶配置方面,智己 LS6 2026 款增程 66 Max 标配 L2 级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包含自适应巡航、车道居中控制功能,可在设计运行条件下执行横向和纵向运动控制。部分版本支持记忆泊车功能,使用时需驾驶员持续监控并保持控制,系统配备驾驶员监控装置,当检测到驾驶员运动脱离或视觉脱离时会发出提醒。

问界 M7 2026 款增程 Max 五座四驱版同样搭载 L2 级组合驾驶辅助系统,涵盖自适应巡航、车道保持等基础功能,在特定场景下可提供运动控制辅助。其辅助系统需在驾驶员持续关注驾驶环境的前提下使用,驾驶员需对驾驶全过程负责。

两款车型的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均需遵循 “驾驶员为最终责任人” 原则,仅为驾驶提供辅助,不具备替代人工驾驶的能力,功能启用有明确的设计运行条件与边界限制。

安全层面,智己 LS6 2026 款增程 66 Max 采用十纵十横全向闭环潜艇笼式车身,全车使用潜艇级热成型硼钢,从结构上为车内人员提供安全保障。其配备主动安全系统,包含多种碰撞预防功能,AEB 功能覆盖 8 - 130km/h 速度区间,可识别车辆、行人及非机动车,有效降低碰撞风险。电池方面,该车增程与纯电版本电池均按航空级安全标准设计。

问界 M7 2026 款增程 Max 五座四驱版车身采用潜艇级热成型钢,占比达 24.4%,部分结构可承受每平方厘米 17 吨重量,标配八个安全气囊与双预紧安全带。主动安全配置包括前向 AEB、前向异形障碍物防碰撞、侧向防碰撞、后向防碰撞等功能,可识别行人、落石、锥桶等障碍物并提供制动或方向干预,具体功能依据实际驾驶场景启用。电池配备航空级隔热与三重防爆技术,进一步提升安全防护能力。

两款车型在安全防护上各有技术侧重:智己 LS6 2026 款增程 66 Max 以全向闭环车身结构与多场景主动避让功能构建防护体系;问界 M7 2026 款增程 Max 五座四驱版则通过高强度钢材应用、多气囊配置及细分场景的安全辅助功能形成保障,均能为用户提供相应的安全守护。

国庆期间,有用户驾驶智己 LS6 2026 款增程 66 Max 进行高海拔地区自驾游。行驶中,车辆搭载的超级集成式热管理系统发挥作用,其电池配备温度管理功能,在零下 20℃环境下,电池能量保持率超 95%,冬季低温充电起始功率达 170kW。续航方面,该车配备 66kWh 三元锂电池与 50 升油箱,满油满电综合续航 1502 公里(CLTC 工况),可减少长途出行中寻找充电桩的频率。

从用户适配性来看,智己 LS6 2026 款增程 66 Max 具备一定特点。无家充桩的用户,可借助 800V 超快充平台补能,15 分钟约能补充 310km 续航(CLTC 工况);北方用户关注的冬季续航与充电问题,电池温度管理系统能在一定程度上保障电池性能,减少低温环境对续航及充电的影响。该车支持加注 92 号汽油,搭载 1.5T 四缸增程发动机与后置单电机,总功率 230kW,总扭矩 430N・m,能满足日常动力需求。

对于计划购买这个价位 SUV 的用户而言,智己 LS6 2026 款增程 66 Max 在续航、补能及低温适应性上的配置,可作为选择参考因素。不同车型在设计与配置上各有侧重,用户可根据自身对续航、补能效率等方面的需求进行考量。